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澧:《允文允理,高倡科学》

(2009-05-08 06:19:07)
标签:

教育

文理

科学

人文

文化人

知识分子

斯诺

文化

杂谈

分类: 妙文新贴

    今天(5月7日)是CP·斯诺的“两种文化”(The Two Cultures,指科学和人文)著名讲演50周年。

    斯诺是物理学家;但他也写小说,既写通俗的侦探故事,也写教授的学院生活。白天他和科学家一起工作,晚上则和作家聊天喝咖啡。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白天的同事和晚上的朋友似乎没有交集,没有共同语言,尽管两者的家庭出身、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相近。特别令斯诺不平的是,他那些文学界朋友,用到“知识分子”(intellectual)这个词时,仅是指他们自己,就连皇家学会会长、用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存在的大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出生于新西兰但被英国人当作英国人)都算不上。

    不过,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分野,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点不同。他不是指文科生嘴甜手笨,工科生外拙内实;或受过科学训练的开发“瘦肉精”,受过文学训练的炮制假新闻。他的区别是非常英国式的,他举的例子是科学家不像文学家指责的那样盲目乐观(意为太浅薄),科学家仍然认为个人命运是带有悲剧性的,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只能孤独行走,科学家的乐观其实只是一种为人类共同福祉而奋斗的信念;而文学家也不像科学家藐视的那样沉溺于个人情绪、缺乏社会责任感,那只是一时的流派。

    本人对两种文化人的地位之争不感兴趣,也不觉得斯诺的区分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但我很同意斯诺对科学的强调:科学是一种独特文化,与人文知识相比,科学离传统文化比较远,科学是必须特意学习的,不像很多人文知识可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

    前一阵教育部就教改方案征求意见,中学的文理分科引起很大争论。某报刊登一位教授的意见:中学文理分科不可轻易废除,“我本人从事过近30年的编辑和学术研究工作,别人的情况我不了解,至少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告诉我,我这一辈子所使用的理工知识,绝对不会超过小学水平。”斯诺要是听到,大概会很吃惊:难道现在中学也有两种文化了?

    斯诺作两种文化的讲演,目的之一,是认为能对公共事务发言的知识分子角色不该让人文学者独占了,科学家也应插插嘴。难道我们的教授,竟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工作”或更专门的“学术研究工作”?就算学生将来不做知识分子,仅是当个好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他也需要相当的科学知识。单是新闻里,每天就有多少需要中学数学才能真正理解的统计数字?——比如笔者上次谈到的平均工资和贫困线(见4月23日“自由谈”)。

    斯诺的谠言之后,五十年来,教育要成为科学和人文这两种文化间的桥梁,已是知识界国际共识。比如,近年哈佛探索大学课程改革,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就说:讲不出5部莎士比亚剧本是羞耻,不知道基因和染色体的区别却无所谓,这种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哈佛在考虑大学里的文理结合;难道我们还要坚持中学里的文理分科?

                                                                   (作者为旅美学者)

(《南方周末》2009年5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