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心人”•感恩心•文化大国梦】

(2009-03-14 07:03:22)
标签:

学问

感恩

钱钟书

文化大国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宏观史界

    某次去一老先生家求教,顺便将单位里邮件箱中的东西带了去。老先生看到其中杂志社寄来的汇款单,随口感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职业大概只是谋生用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乐趣,像我们这一行,本身就有很多乐趣,写点东西,居然人家还给稿费!

    钱锺书有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素心人”在荒江野老屋中商量培养学问,对于自己居然还能够靠此谋生,大概是很容易生发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感恩之心的。只是,钱氏这样的观念过于前现代,在后现代都让人觉着不够过瘾的当下,实在不合时宜。何况,即便在前现代时,还讲究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呢。

    只是,如果眼睛只盯着“项目”,下笔时只想着随之而来的收益,大概就无缘于王小波所津津乐道的“思维的乐趣”了。享尽了这种乐趣的维特根斯坦散尽千金,临终时坦然自得地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他所凭恃的可不就是这点东西吗?

    据说,新的社会结构的合法性,就在于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的联合治理。果真如此,这里头固步自雄的“知识精英”,恐怕是不大会怀有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之情的。他们断断不会像那些寒素的“素心人”一样,因为在满足自身乐趣的同时还有薪水可领、稿费可拿而沾沾自喜,心存感念。怕的是,“素心人”日渐珍稀的同时,一个文化大国的梦想也许离我们也渐行渐远了。

——彭刚:《“素心人”的感恩心》,《南方周末》2009年3月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