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在学科转型中应起到引领作用
(2009-03-04 07:36:15)
标签:
中国考古学刊物学科转型学术批评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
目前,关于中国考古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涉及到如何看待学科发展史,如何看待目前学科所处的时代或阶段,如何看待学科发展的趋势与走向,等等。而这些认识,又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与方法,不可谓不重要。
关于学科是否处于转型期,是其中的一个焦点。目前,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重心是否正“由原来的建构文化谱系、描述文化过程为主的文化史研究,向人、社会、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的社会考古学研究方向转移”,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转型期”(栾丰实),这是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的思考。另一方面,“此前阶段,若干权威大家设计好方法,由整个学科共同使用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出现了。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赵辉)这是对研究主体,即研究者群体状况的认识。对这样的分析,我个人是持赞同态度的。按学界同仁的话来说,中国考古学正步入“后大家时代”,必须准备迎接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的“断奶期”。
在这样一个学术权威缺失、充满活力的变革时代,学界需要充分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从而推进学科的发展。而这个讨论和思想碰撞的窗口,就应该是刊物。
在学科转型的过程中,学术刊物应该起到导向和引领的作用。除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田野考古报告简报的选用外,不能再回避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了,不能再回避争鸣和讨论了,说得严重一点,不能再回避应有的学术责任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学科分支的不断细化,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碎片化”的倾向,从考古刊物看,我们的学科也不例外。对具体遗存、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当然不能偏废。但不应因追求四平八稳,怕讨论、怕争议、怕学术批评而仅有实证考据类研究的内容。刊物如果不站在时代的前列,就要被时代抛弃。早年的《东南文化》等刊物和近年《南方文物》所做的尝试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的上半叶,曾经有很好的学术批评的氛围。在经历了50年代至70年代种种社会思潮之后,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学术批评超出了学术的范畴,仍然有“大批判”式的火药味,整个学界做不到心平气和地探讨学术问题,往往“将正常的学术批评上升到私人恩怨”。二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只有好听的而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大家都是“好好先生”,一团和气,这应当就是孔子斥为“德之贼”的“乡愿”之风,对善与不善者都不做明确的表态。“在这种学术的氛围中,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不少书评,给人的印象就好像书商卖书的宣传广告一样”(孙华)。
鉴于此,我们呼唤刊物上健康的学术讨论与学术批评,这是学术之需,时代之需,是推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期刊建设与考古学的发展暨纪念《考古》创刊500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9年3月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