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解放日报》上一篇狗仔队式的报道
(2009-02-18 21:29:16)
标签:
解放日报报道失实炒作考古学二里头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轻松或并不轻松的时刻 |
数日后,《解放日报》的记者不知从哪里搞到了我的号码,把电话打到了二里头,要求从上海来队采访。我因正忙于田野,也不愿在已校阅的通稿以外多说什么,于是极力劝阻,但小伙子非来不可。为其诚心所感,我花了好几个小时给他讲了这些发现的学术背景,以及我的解读,希望他能写出一篇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像同是专程来队采访的《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后来发表的那样,文见该刊2003年第43期,吴琪:《夏都:非考古的困惑》),也不枉其来“华夏第一都”“朝圣”一趟。
未料,小伙子回到上海之后说稿子在领导那里通不过,其认为太平淡,没有挖到“新闻点”。那位领导又亲自与我通了话,我又耐心地给他补了些“科普”课。说句公道话,也难为记者们了,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自己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且能把它说圆了,大差不差地发出来,殊为不易。我妻子就是干这一行的,所以在接待他们时,我还是颇“善解人意”的。但出于学者“爱惜羽毛”的本能,我再嘱他们写完后发给我看看,对方痛快地答应了。
2003年10月22日,一篇名为《拷问夏王朝———来自二里头遗址的最新报告》的报道见报。当日,这篇文章又冠以《二里头考古队队长指“夏都几近确认”消息不实》的题目出现在网上。由于已不是在第一时间发稿,以此为题的这篇文章采用“反炒作”来“取巧”,所以颇吸引人眼球,在网上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同时,它也深深地伤害了一个学者。
及至在网上看了这篇文章,当时的感觉只能用哭笑不得来形容。他们只来了一个记者,文章却署了两个人的名,而且居然是对话体!那等于是加了引号的直接引语,而那些话是我一个学者说的吗?我愕然于他们的失信,居然没有依约发给我校阅。
文中用我的“原话”说王国维“发掘出殷墟大量甲骨文”等等开国际玩笑和不合适的话,说“我国绝大多数重要遗址的发现,都是农民掘地时瞎猫撞上死老鼠,二里头却是大海捞针捞出来的”“徐旭生一看,幸福呵,塘壁上布满陶器碎片,用手一摸,哗啦哗啦往下掉!”“起码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古都城,要是还证明了夏,那是幸福无疆!”……如此滑稽的语言风格,实在是令人无语。
文中还有情景描写:“记者正目瞪口呆,突然许队长手机响,村民报告挖出个陶器。许队长问明后苦笑说:‘也就是个挖破了的普通陶品,真要是青铜器那就难说了。’”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作者想让这种胡编乱造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就是这样一篇报道,居然还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被收入《守望——解放日报新闻视点作品选》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鉴于这篇文章仍然在网上被点击、引用和评论,影响恶劣,在澄清真相的基础上,本人郑重声明,该文所述不代表本人真实准确的观点。本人观点以已发表的论著、本人认可的媒体报道,以及公民许宏的个人博客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