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权威性的流失与量化标准】
(2009-02-10 17:19:17)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宏观史界 |
如果按照现今的标准,许多过去的学术权威在今天都是评不上教授的……我的导师谭其骧先生就评不上教授。
为什么过去凭几篇论文就可以评上教授而现在不行?因为过去学术水平的高低自有公论,一篇优秀的论文可以胜过几部无用的专著。学术上的少数重要发明远胜于数量庞大的重复研究。
学术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显然是水平的高低而不是数量的多少,但水平的高低谁说了算?在学术权威性已经流失的今天,没有人说了算,那么量化考核就自然大行其道了。
一千多年前的《切韵》一书今天已经不存,但其序言却流传了下来。该序记载了隋代一些语言学家会聚于陆法言家里,讨论如何确定标准语音的事,其中有这样一段:“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多么神气,多么有底气!现在还有语言学家敢说出这样的话来吗?
——周振鹤:《评教授为什么用量化标准》,《南方周末》2009年2月5日
前一篇:【重温名科学家的科学攻关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