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观点滴•学术史(1)

(2009-01-29 14:19:23)
标签:

考古学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宏观史界

推荐理由仅为其“绝”,而不代表博主的观点。今后读书,当继续信手拈来,与诸君共赏之。

 

【旗帜•道路支撑点

要举一面旗帜,走一条道路,确立两个支撑点。

举一面旗帜,就是要举苏秉琦创立的两论的旗帜。所谓两论,即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也即考古学文化谱系论,和文明起源、形成、走向秦汉帝国道路的文明论。因为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苏秉琦创立的两论的时代,时代没有变,旗帜就不能变。

走一条道路,就是要走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推进考古学健康发展之正道。

确立两个支撑点。一个支撑点是考古工作要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中来。另一个支撑点是考古学要创新。创新是中国考古学持续发展的灵魂。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时代——张忠培理事长采访录》,中国考古网,20081125

      

 中国的学术批评

    中国学术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曾经有很好的学术批评的氛围,学术就是在这种不断批评,反复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从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针对论著的学术评议一度变成了针对作者的政治批判,从而影响到真正的学术批评。批评者在考虑评议某一学术论著之前,首先考虑的是会不会影响自己与被评议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在评议时尽量减少批评的色彩;而受到批评的作者,有的也没有接受批评的度量,往往会立即还以颜色,甚至将正常的学术批评上升到私人恩怨。在这种学术的氛围中,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不少书评,给人的印象就好像书商卖书的宣传广告一样。在新闻出版事业不断昌盛的今天,我国的刊物数量已经达到了每年4万种,是美国刊物数量的四倍,但在这些刊物中刊载的文章有多少真正推进了学术进步呢?

                                ——孙华:《西南考古的现状与问题》,《南方文物》2006年第3

   

   【学科转型】

目前,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重心正处于由原来的建构文化谱系、描述文化过程为主的文化史研究,向人、社会、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的社会考古学研究方向转移。所以,许多人认为中国考古学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转型期。

——栾丰实:《序》,《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

 

【迎接学科“断奶期”

此前阶段,若干权威大家设计好方法,由整个学科共同使用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出现了。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赵辉:《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

 

【夏文化探索中的有趣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在系统资料尚未发表的情况下能写出这么多文章,提出那么多观点,不能不说是个有趣的现象。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殷玮璋篇,第222页,大象出版社,2001年

  

【“疑古时代”的下限】

    把古书的记载与考古的成果结合起来,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郭沫若先生开拓的这条道路,决定了此后很多年中国古史研究的走向。应该说这已经超出疑古,而进入新的时代了。

                 ——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