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1)
(2009-01-24 11:00:17)
标签:
考古学夏商分界夏鼐邹衡学术史历史文化 |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
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
夏商分界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现代考古学参与古史重建后的一个命题。这一课题试图从考古学遗存中辨析出文献所载国史上最早的两个王朝的更替,即从对夏、商文化分界的探究入手,最终确认夏、商王朝分界。它成为数十年来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
由已知推未知的探索
通观上个世纪学术界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探索历程,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由已知的文明实体往上推,从其成熟的国家社会所表现出的明显的特征中,探究早期国家的某些本质的萌芽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由于丰富的文献材料及由此产生的史学传统,这一探索理所当然地以对具体王朝的确认为中心,即便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后也是如此。
20世纪初叶,王国维对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进行释读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表基本可靠、商王朝的事迹为信史[1]。这一重大学术收获给了中国学术界以极大的鼓舞。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于1926年赴山西南部考察,其中就包括“关于舜帝和夏代的一些古老传说都集中”的中条山一带,以及夏县——“传说的夏朝王都”,在那里寻访了“夏后氏陵”。随后又有夏县西阴村的发掘,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发掘[2]。位于晋南的夏县,是保留尧、舜、禹和夏王朝传说较多的地方,西阴村的西南即是安邑“禹王城”的传说地。循着文献提供的线索寻找夏王朝的遗迹,是李济在晋南考察与发掘的动机之一。其后,就曾有学者把其发现的含有彩陶的仰韶文化看作是夏王朝的文化[3]。1930年代晚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发现后,又有学者推测龙山文化属夏朝遗迹[4]。(待续)
[1]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59年。
[2] 李济:《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1983年第8期;原载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各科论文集刊》第78卷第7期,1927年。《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三种,1927年。
[3]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1935年。翦伯赞:《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中国史论集》,文凤书局,1947年。
[4]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