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3)
(2009-01-17 07:07:31)
标签:
礼制礼乐文化考古学龙山时代三代历史文化 |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
与古城寨城址大体同时,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中还发现有10余处夯土城址[1]。这些城址的面积相差很大,从1万平方米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在平面布局上大多较为方正,而与仰韶时代的环壕聚落和城址的圆形规划不同。这一区域的城址形态,成为后世中国夯筑矩形城郭制度的主源。方正的、规模不一的城垣,除了有利于版筑施工这一技术层面的原因及因地制宜的考量外,是否还有礼制的因素蕴含其内,尚无从究明。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并非重要的中心聚落都筑城,同时,并非所有的城址都是中心聚落。可以认为,早期城垣的筑建是以实用性即其防御功能为主的,城垣的有无首先取决于需要,即便夏商西周三代王朝的都城,也并非都有城垣[2],因此城垣是否具有或具有多少观念上的象征意义,是否属于礼制建筑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同时,在这些城址中,尚很少发现像古城寨那样保存较好、可能与礼制有关的大型建筑,这也影响了我们对城址的性质与功能的准确把握。
至于龙山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和长江中游的城址,则分别为石砌和堆筑,且形制均不甚规整,受这些地区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制约,其功能和性质同中原地区的夯土版筑城址当不可同日而语。这类夯土遗存富于地方特色,它具有什么样的礼制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究明。可以肯定的是,“各地城址在当地社会运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方式不尽相同,最终它们在对中国文明之形成的贡献程度和方式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别”[3]。
在三代,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丧葬礼,古人“事死如事生”,作为丧葬礼的重要物化形式的墓葬本身也应属礼仪遗存的范畴。三代贵族葬制的主要特征是:长方形竖穴土圹;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葬具采用棺椁;以成套的礼乐器随葬;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存在,墓葬规模、棺椁的有无和复杂程度以及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与墓主身份成正比。其渊源也可上溯至龙山时代。
长方形竖穴土圹的墓葬形制,和单人仰身直肢的埋葬习俗都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前期,且被普遍采用,因而不具有标示等级身份的意义。在仰韶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诸文化类型中,尚多见多人二次合葬墓,共同随葬一套或两三套器物;单人墓中墓葬的规模大体相同,随葬品以日用陶器为主,或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其种类和数量并无显著的差别。从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还可知当时妇女占有的财产一般多于男子,说明其地位尚高于男性[4]。但地区与文化类型间仍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大汶口文化早期墓的分化程度就较高,个别墓葬的墓坑面积已超过8平方米,随葬器物逾百件[5],应已出现了贫富分化与社会地位分化的现象。
仰韶文化后期遗存中很少发现墓葬,其葬制的具体情况尚不甚清楚。与其大体同时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则在同一墓地内的墓葬之间以及不同墓地之间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的种类数量都有明显差异。最典型的是作为所在文化中心遗址的大汶口墓地[6]和凌家滩墓地[7]的发现。与大汶口墓地以随葬日用陶器为主的作风相异,地处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则以随葬富于特色的大宗玉器为主,但二者都随葬有为数不少的生产工具。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随葬制度中有以量取胜的倾向;各文化类型中随葬品的种类较为繁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后世礼器相关的遗物数量较少且零散出现,尚未形成稳定的组合。
在中原仰韶文化前期的墓葬中已偶见用木板拼成的葬具的痕迹[8]。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墓葬中出现了长方框形、盒形或井字形的木质葬具,或可称其为“原始木棺”或“原始木椁”[9]。这类葬具均见于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的墓中。但这一时期尚未出现具有双重结构的棺椁葬具。(待续)
[1]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48~4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3] 赵辉等:《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4]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154~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121~123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
[6]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7]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1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78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著:《西安半坡》214~215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9]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5页,文物出版社,1974年。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3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