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陈介祺印鉴 之三十二 簠斋清供

标签:
转载 |
印
材
印章尺寸:印面边长1.2×1.2厘米,通高4.8厘米
篆
时
文
印文释义:陈介祺收藏印章。此方印章是陈介祺因收藏有数尊北魏、北齐、隋代的佛教造像而特意请治印名家翁大年用象牙刻制的,印面不大,但布局丰满,正印合了中国画“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意境,字体古朴脱俗,颇见功力。在陈介祺的私用印中,很多的印章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印面尺寸不大,但印文皆清新明细,字体清雅,布局紧凑,体现了治印人对印文的理解透彻及对治印手法的娴熟,让人观后无不拍案称奇。陈氏晚年所用印章大部分都有上述特征。
“簠斋清供”这方印章中“清供”最早源于祭祀,摆放祭祀的物品。继而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又专指佛教中的“佛供”,即佛像前供桌上摆放供养的供品这一习俗。实际上“清供”在中国汉代就开始有相应的形式出现,只是还没有那么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较严肃的祭祀礼仪的祭品供奉,但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进步,文人雅士将“清供”逐渐世俗化,可以是松、竹、梅、鲜花、香火和食物;也可以是古董、观赏石、盆景等供玩赏的东西,如文房清供,书斋清供和案头清供,总之相当于现代我们对生活环境的美化与点缀,用各种器物的不同摆放形式来表现一种对生活中美、静、雅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寄托。而陈介祺的这方印中的“清供”则是有专指的,前面讲了,陈氏收藏有数尊北魏、北齐、隋代的佛教造像,以“清供”喻佛像,表示其收藏的是佛教用品,是需要供奉的佛像。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学手法。
陈氏收藏的是北魏、北齐、隋代的佛教造像,这三个时代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特殊时代。在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所著《佛像的历史》一书中就有详细的介绍,即“幼稚期”、“过渡期”与“成熟期”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不同的鲜明特点,是中国造像雕刻从简单到成熟并形成中国自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国佛教造像最早于汉代传入中国,但一直没有形成传播,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供奉佛像才开始流行起来。中国佛教造像最早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重,造像普遍有西域文化影响,而西域文化又是由印度、波斯乃至希腊影响所致。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又由西藏传来印度犍陀罗支系的造像手法掺杂其内,形成了南北朝及北魏时期中国佛教造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的有趣现象。所以梁思成先生将这一时期称为“幼稚期”。到了北齐、北周随着造像技法逐渐成熟,从早期线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向圆雕立体手法过渡,虽还留有前期的遗风,但风韵神气则与前期有相当差异,是为“过渡期”。隋朝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由于其将乱世一统,天下大定,百姓安居乐业,其当时的环境很适合佛教的发展,因而成为我国宗教造像的黄金时代,并为中国宗教造像自成一体奠定了坚实基础,故称其为“成熟期”。陈介祺所收藏的造像正好处于这个变化时期,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究竟藏有多少那个时代的佛教造像,但就其所遗存的拓片来看,应该都是当时的精品。2008年,荣宝斋出版了由黄苗子编著的《簠斋藏金石拓片三种》一书,其中收录了黄苗子和郁风先生珍藏的簠斋藏金石拓片三种,即《六朝诸家石佛造像》《齐魏隋唐诸家造像》《簋斋藏镜》。其反映出的藏品之精,拓功之高超,很值得藏家欣赏研究。
北魏隆绪元年王阿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