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古北口访古记(三)古镇 古井 古道 古屋

标签:
文化 |
分类: 行万里路观天下 |
古镇
我们是从一座牌楼进入古镇的,道路两边都是商店,街市也成了自由市场,仿佛看不到什么古迹,但是沿着街道往上走大约7-800米后,就不见了繁杂的市场,而是静静的山村了。
古北口是历史上著名的边关重镇,建于公元556年,当时称为北口镇。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古时古北口镇即建有瓮城,我在此访中还真看到了瓮城的遗存。瓮城内,原有一纵四横的古街,虽经历代战火破坏,大多古迹已不见踪影,但据说现在有历史可考的文物建筑还有130多处,“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观,今天还叫我看到了。
我见井口盖上了石板,问老乡:“井里还有水吗?”
如今三眼井口盖上了石板
三眼井旁残留的石碑座
远在唐代,古北口就设立了两大兵站,明代更设立了千户所,所以古北口镇交通道路很早就建的很好,城内曾有一纵四横的古街。至清朝康熙、乾隆巡视,更驻跸北上关东,因而于康熙二十一年(1662年)专门在古北口镇内修建了御路,1668年再建。我沿着潮白河支流(现在河里一点水也没有)的御道信步走至二郎庙,如今御道是重修的,当地人告诉我,当年御道上铺的都是条板石,后来打战,国民党驻军,把它们起掉在山上用于修建工事了。如今走在平坦的御道上有三四里路,还能感到当年的气派。
我特别注意寻访古北口的老房子,在村子里静静地一角,三眼井上坡看到了几间老房子,我问当地人,说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可惜主人不在,将军把门,看不到院子里的面貌,但确为一四合院,围墙用砖和当地山石砌成。有意思的是在这远离城市的山村里,许多房子前面还保留着砖砌的影壁,我看到一个影壁上面还有“太公在此“的小砖牌。知道这是古风,忙照了相。自唐代以来,北方很多地方的大街小巷的要冲位置,都有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的砖砌于墙壁,用于降服妖魔,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简化为”太公在此“。如今北京城内已完全看不到了,没想到在古北口还能看到这一古风的遗存。
一路上,我看到街市上老屋铺面;看到杜聿明将军1931年任17军旅长时在此抗击日军时住的老房子,还有无数古老庙宇的古建筑,特别是财神庙和二郎庙里残留的明清壁画,实在是难得。
村口的老房子院里有棵老树
古北口真古,古风遗存让我响往记住。
老虎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