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西夏文字类同汉字,何以彻底消亡?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文论述 | 
杂谈:西夏文字类同汉字,何以彻底消亡?
铜牌和钱币上的西夏文字
 
 
1037年,李元昊在西夏正式设立过藩汉两字院。西夏文字又称藩字。西夏方块文字显然是受汉字的影响而创造的,但其文字繁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常用字6画以下只占1%,大多在10画以上,类似篆体。因而认得西夏文字的人真的很不简单。西夏国不仅在自己的文书典籍上使用这种文字,而且在建筑、钱币、碑刻中都大量应用,因而留下的待研究的西夏历史文献不少。
西夏国存世只有190年(1038-1227),从1205年起,成吉思汗对它发动过6次征服战争,最后成吉思汗也死于征服战争期间,这促使蒙古军队对西夏采取了残酷的报复手段,最后进行了灭绝的战争,不仅摧毁了西夏所有城池,而且对西夏人采取斩尽杀绝的策略,西夏从历史上彻底消亡了。
 
尽管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造,但由于大量文字缺少象形而又繁琐,随着西夏亡国,文字很快亦随之消亡,大约仅存世约500年,就彻底消亡了,没有人认识了。
 
同样是方块字,汉族方块字之生命力却如此顽强,一是整个民族在丰富文化奠基上不停发展,另外就是汉文字本身有着象形图画语言的吸引力,有其科学规律。汉文字本身不仅是符号,更是智慧新奇的艺术。而繁冗复杂的西夏文字,缺少规律又没有深邃的内在文化引力,随着其国度的灭亡,自然没有了流传的机体,就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很难被研究者所乐于研究学习;因为它是建立在没有艺术活力基础上的文字,简直像天书!
我们从西夏文字的消亡,可以看到中国汉字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还是要让我们的后代也认识繁体字,让汉方块字永远发扬传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