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谈:西夏文字类同汉字,何以彻底消亡?

(2009-10-15 22:04:27)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文论述

杂谈:西夏文字类同汉字,何以彻底消亡?

杂谈:西夏文字类同汉字,何以彻底消亡?

杂谈:西夏文字类同汉字,何以彻底消亡?

铜牌和钱币上的西夏文字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值得重重提及的的是西夏文字,它是西夏建国两年前于1036年创建的,大庆元年,西夏国王李天昊命令大臣野利仁荣,为即将建立的西夏国创建一整套的本民族文字。当时居住在中国宁夏、甘肃、青海的一支古羌族—即史书称党项人,实力逐渐强大,它们决心建立自己的国家,并学习中原宋王朝的制度典仪和文化,创造出与汉文字一样的方块字5843个,乍看上去这些方块字,同汉字一样,有横有竖,有撇有捺,但仔细看却与汉字无一雷同。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一个西北少数民族,竟然将自己的文字,创造的如此完整和全新!而且文字数量如此之大!

1037年,李元昊在西夏正式设立过藩汉两字院。西夏文字又称藩字。西夏方块文字显然是受汉字的影响而创造的,但其文字繁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常用字6画以下只占1%,大多在10画以上,类似篆体。因而认得西夏文字的人真的很不简单。西夏国不仅在自己的文书典籍上使用这种文字,而且在建筑、钱币、碑刻中都大量应用,因而留下的待研究的西夏历史文献不少。

西夏国存世只有190年(1038-1227),从1205年起,成吉思汗对它发动过6次征服战争,最后成吉思汗也死于征服战争期间,这促使蒙古军队对西夏采取了残酷的报复手段,最后进行了灭绝的战争,不仅摧毁了西夏所有城池,而且对西夏人采取斩尽杀绝的策略,西夏从历史上彻底消亡了。

 尽管西夏有文字记载,但毁于蒙古人的彻底破坏,存世的历史典籍不多,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之初,俄国人就从中国西域掠走了大批西夏文物和文献,致使中国自己对西夏文字及其历史典籍知之甚少,几乎没有人认识西夏文字了,反而俄国学者利用掠去的西夏文书,有了一些研究成果。1914年中国学者罗福苌,从俄国人伊凤阁手中获得《掌中珠》一书,此书与《藩汉合时掌中珠》(原书藏俄罗斯,是俄国人从中國西夏黑水城发掘,盗至俄国的)都属西夏-汉文字典,因而经过研究他写出了《西夏国书略说》,开创了我国研究西夏文字的先河,

尽管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造,但由于大量文字缺少象形而又繁琐,随着西夏亡国,文字很快亦随之消亡,大约仅存世约500年,就彻底消亡了,没有人认识了。

  但是西夏毕竟是中华历史中重要的一页,至今出土和存世的一些建筑物上仍有西夏文字的展现,包括北京八达岭居庸关云台上,都有西夏文字,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的,所以必须有人认得西夏字。好在近来我国研究者在这方面有了进展,认出了西夏字,而且还发明了将西夏文字输入电脑的程序,相信不久我们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的历史,会揭开其中许多迷雾。

同样是方块字,汉族方块字之生命力却如此顽强,一是整个民族在丰富文化奠基上不停发展,另外就是汉文字本身有着象形图画语言的吸引力,有其科学规律。汉文字本身不仅是符号,更是智慧新奇的艺术。而繁冗复杂的西夏文字,缺少规律又没有深邃的内在文化引力,随着其国度的灭亡,自然没有了流传的机体,就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很难被研究者所乐于研究学习;因为它是建立在没有艺术活力基础上的文字,简直像天书!

我们从西夏文字的消亡,可以看到中国汉字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还是要让我们的后代也认识繁体字,让汉方块字永远发扬传承。

 

                                            老虎09-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