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簠斋先生曾孙,我外祖父陈文会二三事(三)

(2009-06-30 23:59:59)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

  簠斋先生曾孙,我外祖父陈文会二三事()

          用2千多年前的封泥拓印制成绝无仅有的自用扇

簠斋先生曾孙,我外祖父陈文会二三事(三)

扇子正面的封泥拓印

 

  外祖父陈文会守着家藏无数国宝,尤对先秦文字印章最感兴趣,簠斋先生收藏有大量封泥印章,封泥印章是春秋先秦时王宫大臣和地方官员使用的印信,使用泥土制成;. 古代用泥来密封文件公函等物,一般在封口处粘上一块泥,泥上盖上官印。在古印很少保留下来的情况下,封泥就成了古代用印的遗迹,记录了当时的官制和行政设置,是宝贵的历史资料。道光二年首次在四川出土,后陆续在川陕,齐鲁各地发现,立即引起先祖簠斋先生的重视,经他收藏研究认为是”印之所出”是先秦文字,官职,地理名称的写实,曾拟编入印举之中,他在自己编写的《簠斋藏古目》中,将泥封(原文如此,以后统称封泥)专门列入一卷,收有246枚泥封名称,实际上根据资料,他收藏有575枚封泥印.他是我国研究封泥印最有成就的学者.

 以后这些封泥印留到外祖父保管,其间他忽有遐想,利用祖上留下的封泥印拓下制成扇子.当时二舅陈君藻陪外祖父居住北平,他是陈家继承金石学最有成就的一位,尤其善拓各种古文字拓片,于是外祖父陈文会就叫二舅拓下一批封泥印章,制成一把古董扇子.随手自用.

这把扇子为竹扇骨,扇轴嵌有象牙垫;正面拓有14方簠斋先生旧藏封泥印章从右至左,分别是:

菑(音ZI)川王玺、(《簠斋藏古目》有录)

宜春左园、

长信仓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平侯相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南阳家邑、

临淮大家章、

析丞之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菑令之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商长之邑、

严道长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广汉长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朱提长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郪(音QI)左尉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严道左尉(《簠斋藏古目》有录)

按,朱提、郪、严道、菑川等均地名。其中郪、严道均为四川地名,严道长,严道左尉均为蜀印。自古至今,四川严道这地方出橘子、蜜柑,运至山东菑川很多,路程也很远(菑川在齐东)。所以严道封泥很多。

大表哥陈继揆说,这把扇子是件宝物;扇面上的墨拓封泥,是道光末年簠斋作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时所选所拓。(道光末已把拓边余纸去掉)。簠斋先生把封泥视作“印之所出”。簠斋所藏封泥原计划作为“印集”的一部分收入其中,并已求助手拓成。当时时间不允许,故后印集出了古印部分,封泥未入。封泥是印之所出,古陶文之半亦印之所出。后人金石学家均不知为簠斋特别见解,无人研究。

此页扇面上的封泥拓印,大表哥说,是二舅陈君藻自封泥拓纸用水取下,休整后,用特制浆糊粘于扇面。在三、四十年代做了几把。大表哥曾向二舅学此特技。

 又,此扇面上的第一方封泥“菑川王玺”,为外祖父保管所有。约在民国初年,簠斋先生原藏封泥第一方为“皇帝信玺”,皇帝六玺之一,调兵所用。后不知所去.而到外祖父时箱中及目录也只有菑川玉玺列为第一。二舅陈君藻故后,四哥收拾遗物时,发现“皇帝信玺”拓印4枚,因大表哥有“片纸支字不可失”之话,四哥将其携至北京,大表哥将其中2枚,一收入封泥册中,一单贴一册页,请名人题签:“封泥第一”

 扇子做好后,专门由外祖父陈文会(陈礼臣)使用,他在扇面最后落款:印龛学人,表明对藏印的学习之意,并打有一印"栗丞",是外祖父之号。

 扇的背面拓有秦半两,汉五铢,货泉、五十大泉等14枚陈家藏的古钱币。落款也为墨笔:”曼佗罗室消夏”,表明自用扇,上面也打了"栗丞"印章。可见外祖父对这把祖传先秦宝物所拓之物的喜爱.

   母亲说:肯定没有作过几把,因为万印楼的印和封泥不能随便动,外祖父书房里的东西,谁也不敢动,因为二舅非常会拓片,所以叫他经手拓

据资料记载,后来陈介祺收藏的556枚封泥,30年代悉数被后人转卖给了日本人1935年正式,流落日本,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批国宝何以被日本人所得,我尚未查清,可能与外祖父有关,因为本来是由外祖父保管的,不管是谁,将先祖用毕生心血收藏研究的国宝,弄到日本人手中,确有不肖子孙之嫌.

这把封泥拓扇就成了国内保存的珍贵的封泥文献了..呜呼!

簠斋先生曾孙,我外祖父陈文会二三事(三)

扇子背面的古钱拓印

 

                                                老虎09-6-30 /7-1修改 8-10再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