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斋先生曾孙,我外祖父陈文会二三事(三)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 |
扇子正面的封泥拓印
这把扇子为竹扇骨,扇轴嵌有象牙垫;正面拓有14方簠斋先生旧藏封泥印章从右至左,分别是:
菑(音ZI)川王玺、(《簠斋藏古目》有录)
宜春左园、
长信仓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平侯相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南阳家邑、
临淮大家章、
析丞之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菑令之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商长之邑、
严道长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广汉长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朱提长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郪(音QI)左尉邑、(《簠斋藏古目》有录)
严道左尉(《簠斋藏古目》有录)
按,朱提、郪、严道、菑川等均地名。其中郪、严道均为四川地名,严道长,严道左尉均为蜀印。自古至今,四川严道这地方出橘子、蜜柑,运至山东菑川很多,路程也很远(菑川在齐东)。所以严道封泥很多。
大表哥陈继揆说,这把扇子是件宝物;扇面上的墨拓封泥,是道光末年簠斋作第一部印谱“簠斋印集”时所选所拓。(道光末已把拓边余纸去掉)。簠斋先生把封泥视作“印之所出”。簠斋所藏封泥原计划作为“印集”的一部分收入其中,并已求助手拓成。当时时间不允许,故后印集出了古印部分,封泥未入。封泥是印之所出,古陶文之半亦印之所出。后人金石学家均不知为簠斋特别见解,无人研究。
此页扇面上的封泥拓印,大表哥说,是二舅陈君藻自封泥拓纸用水取下,休整后,用特制浆糊粘于扇面。在三、四十年代做了几把。大表哥曾向二舅学此特技。
据资料记载,后来陈介祺收藏的556枚封泥,30年代悉数被后人转卖给了日本人1935年正式,流落日本,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批国宝何以被日本人所得,我尚未查清,可能与外祖父有关,因为本来是由外祖父保管的,不管是谁,将先祖用毕生心血收藏研究的国宝,弄到日本人手中,确有不肖子孙之嫌.
这把封泥拓扇就成了国内保存的珍贵的封泥文献了..呜呼!
扇子背面的古钱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