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斋先生曾孙,我外祖父陈文会二三事(二)
受先祖影响有文字之好酷爱书法

母亲说,
我的外祖母陈吴氏,北京人,她是姨太太,30多岁就因肺病去世了,而且传染给了才8岁的母亲,外祖父陈文会也患上肺病,而且非常严重,常常大口大口吐血,,有时一吐就是半茶缸,外祖母因病基本上没有怎么照料过外祖父.从8岁起,母亲就睡在外祖父的床前伺候,那时她小小年纪,睡在4个凳子搭成的小床上,夜夜照料外祖父。半夜起来外祖父吐血,她就拿着八寸白杠子接着,,厉害的时候,一吐就是半缸子,
很吓人.一犯病就得修养一个月.当时外祖父陈文会已从山东潍县搬至北平。那时外祖父一家曾住在安定门内谢家胡同胡家的房子(胡亚美祖父辈房产,分司厅大院西北一处有廻廊的四合院,后来我小时候也住过,后门是谢家胡同36号),后来还住过前门潘家河沿一座四合院里;
今潘家河沿地名早已不存,但若翻开明清时代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到有一条从虎坊桥向北经琉璃厂流入前三门护城河的水沟,这就是曾被称为“潘家河沿”的一条排水明渠。旧时沿河一带曾是文人寻访文房四宝之地.
那时大舅陈元章在济南陪外祖母,二舅陈君藻(原名陈奎章)则在北京陪外祖父(其实二舅当时已过继出去了),母亲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和外祖父,外祖母住在一起.当时北平四大名医的孔伯华和肖龙友,专门被请来给外祖父看病,成了外祖父的专门医生;但两人对病症见解不同,一个说是内热,一个则说不是.这两个大夫经常到家看病,尤其是孔伯华几乎天天来陈家,一年能有半年在陈家为外祖父诊治.这两个大夫可不是简单人物,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正义感极强,1934年为反对汪精卫拟取消中医,愤起组织了北平国医馆,存在15年,培养了700多名中医医生.1955年孔伯华去世时,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亲临吊唁.
早先外祖父尚有工作,以后身体不行了,就靠变卖家产生活.因此一些藏宝流失各处.
大概由于疾病的缘故,虽然外祖父受先祖影响也酷爱先秦文字研究,并且专门刻了一枚[家世有三代文字之好]印章,以明志。(此印大表哥陈继揆曾影印给我)但终究因为身体太弱,没有精力继续深入研究祖宗留下的大量金文鼎器,转而练习书法;母亲说只要外祖父身体好一些,就写字,常常一天不停的写,写不好就撕,写了也不留,虽有送人但不多,所以至今留下的墨宝很少。
我手中存有外祖父一副书法,共4页,在长方形带竖格上等宣纸上书就,内容为曾国藩的一书家训:
“桐城张氏自文端公而下,钜卿硕学,世济其美。宣城梅氏自定九徵君以下,世精算学。其六世孙梅伯言郎中曾亮自谓莫绍先绪而所为,古文诗篇一时推为祭酒。高邮王氏自文肃公安国以下,世为名儒,而怀祖先生训诂之学,实集古今之大成。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回叹仰,以为不可及,礼让之泽如万石,君之廉谨富平侯之敬慎。唐之河东柳氏、宋之蓝田吕氏,门庭之内,彬彬焉有君子之风。余所见近时缙绅,未有崇礼法而不兴习,傲慢而不败者。稼穑之泽,唯周家开国豳风,陈业述生理之艰难。导民风于淳厚。有味乎?其言之近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滫之于身武之,于乡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诗书之泽如韦玄成议礼、王吉传经虞,魏之昆顾,陆之裔代,有名家不可殚述。
我朝世张敦之恒产琐言,张扬园之农书,用意至为深远。国藩窃以为稼穑之泽,视诗书礼让之泽,尤为可大可久。吾祖光禄大夫星冈公尝有言曰: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懿哉至训可为万世法已。”
后盖有外祖父钤印:海隅逸氏
陈文会邑两方(参见照片)
其他可见外祖父写在扇面上的字迹,都可见到他的书法流畅,功底很深,可惜我没有发现他的文章诗词墨宝。在那动乱年代许多东西都丢失了。
还有个小事情:
母亲说:那时陈家是个封建大家庭,规矩很多,姨太太不能穿红裙子,不能进主屋,但外祖母却被破例,允许穿红裙子,死后牌位也进了主屋。(陈家牌位,木制,高约1尺,有座,扁方型的牌位上写字,外面有长方型的外盒盖)。这是有关外祖父生前的一个小插曲,从这点可以知道外祖父已经开始改变封建大家庭的一些传统规矩了。
老虎09-6-28
6-30补充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