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2022-04-28 15:39:3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后感
        喜马拉雅听书上随意听的,听完感觉挺有收获。作者是个细心观察、用心行医的华西医院全科医生,将自己行医以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件娓娓道来,让我对医生和治病有了与往常不同的感触和想法。
        印象最深的是几个不治自愈的案例。
        其中一个是山区患急性肠梗阻的病人,医院已做好准备,从乡镇运来后马上手术。因四川山多,从山里开到成都路途远不说还挺颠簸。没曾想病人经过这一路颠簸,到医院后各种症状竟消失的差不多了,眼看着根本没有手术的必要了。待经过一晚上观察之后,病人的肠梗阻真的不治而愈了。医生们仔细想来,应是路途颠簸促进了病人肠道蠕动,梗阻自行得到了修复的原因。
        另一个是作者本人的母亲得了房颤,她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按摩、洗澡、太极、拍打等方法努力增加母亲的运动量,增强心脏的活力,经过一晚上的折腾,母亲第二天房颤大大缓解出院了。
        还有一个案例是作者的儿子,一个炎热的夏天突然腹痛,经医生诊断是急性胰腺炎,需做CT、动手术。就在排队缴费时,儿子开始呕吐,呕吐后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不再象胰腺炎的症状。事后分析应是中暑引起的腹痛或急性肠胃炎,就这么一个等待的功夫避免了错误的手术挨刀。
        还有一些案例也让人印象深刻,再好的医生可能也有误诊的时候。也是作者的儿子3岁的时候,发高烧、腹痛、肚子发胀发紧,到了医院医生判断是急性阑尾炎,需手术。作者本身也是华西的医学博士,医生又是作者同学,两人应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达成了共识。但因手术排队等候时间较长,作者带了儿子回家等候。等待过程中,儿子又牙疼不已,只能先带去口腔科治疗。没想到在口腔科治疗好了牙疼后,孩子的腹痛症状也没了,甚至恢复了活力,原来腹痛高烧竟都是牙髓炎引起的。如果不是排队等候,这么小的孩子就会白挨一刀。现在看来,多些等待的时间也是好事呢。其实医生误诊有时候也不可避免,首先这需要医生自身的水平较高,经验较足,那么误诊的概率会小一些,但也无法绝对避免误诊。记得听过这么一篇报道,曾经有一群专门研究误诊案例的医生,创办了《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他们研究这些案例,为的是正视自己和同行的错误,找到、改正、总结误诊的规律,从而提升医疗水平,避免出现同样的误诊。但对医生来讲,误诊毕竟是一件耻辱、掉面的事情,能够勇敢地把自己误诊的事情拿出来让同行讨论、评头论足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更何况还有不依不饶的医闹让医生们胆战心惊。所以,这本杂志的编辑面临越来越搜集不到案例的局面,是否能够持续编辑下去还未可知,真的是有点遗憾了。
        里面还讲到了一位画家,在50多岁就被诊断出血吸虫性肝硬化,但他心态异常地好,用他的叫法叫“糊涂疗法”,仍然按自己的喜好从事着写字画画读书等工作,也并不进行化疗等治疗,就这样他竟与肝硬化相伴了50年,简直是个奇迹!而另一位医生老阿姨,上班时总是不得休息,很辛苦,退休后儿子很心疼自己的母亲,劝母亲放弃了继续行医,在家多休息就好。刚开始老阿姨确实放松下来,但不久儿子发现母亲越来越爱发呆、无事可做,记性也不好,忘事很严重,最后竟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而这时,母亲同年的同事还在医院继续坐诊。这让儿子无比后悔,如果母亲也仍然在岗位上忙碌着,可能不会得老年痴呆症呢。可是知道已经晚了。人到了晚年,还是要忙碌起来,并且心态平和地忙碌,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和人交流才是健康的。这位画家的经历也验证了反脆弱作者提到的要尽量少去医院,很多病是可以自愈的,没有必要用很多的药物。而且医生往往只针对你的病症下药,却有可能药治好了你这个病,却引起你其他方面的病,也就是副作用,所以会有很多医源性损伤。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医生是个学无止境的职业,好的医生一定是爱思考、爱学习、爱琢磨研究的人,不断地对自己经手的病例分析、提升,即使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毕业,有一心想治愈病人的医德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