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书(三十四)
(2023-01-26 23:14:13)
标签:
《神曲》但丁地狱炼狱《红字》 |
分类: 有关文艺 |
这里记录的主要是春节期间看完的书。
意大利但丁的《神曲》。这是手机“得到”里目前所下载的电子书中,最后一本可“听”的书。其余已下载还没看的十多本书没有朗读功能,只能在有空有闲心的时候用手机翻翻。
能够听的书,好处在节约时间。听书所用的都是空闲时间,不经意就把那么多一辈子都没空看的书给听了。比如全世界最长的西方名著7大册《追忆似水年华》。
以前我总是把《神曲》和《浮士德》搞混,现在不会了。《神曲》里,带作者巡游三界的是诗人和初恋,《浮士德》里带路的是魔鬼,完全不同。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我长期以来凭感觉以为,“炼狱”比“地狱”残酷。最初汉语翻译佛教所用的“地狱”和“炼狱”,不知是否有残酷程度的区别?这个“炼”字很误导人,觉得火烧油炸很恐怖,便认为“炼狱”更恐怖。小时候听我爸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好看得不得了,唐僧师徒被白骨精抓进妖精洞里,准备开烹,“油锅滚滚!”
“油锅滚滚”四个字让我无限遐想,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刺激的电影,可惜无缘得见。后来时局颠覆,电影奇迹般复映,我们全家人没吃晚饭就跑去隔壁的灯泡厂礼堂买票看,放映时我才知道是舞台剧,而且是比京剧更难懂的绍剧。为了不打击我爸,我从来没当他的面说过不好看。当时好不容易等到“油锅滚滚”的一幕,发现只不过是舞台上一个道具大锅一晃而过,里面翻滚的好像是水而不是油。但先入为主的“炼”带来的恐怖感早已形成,无形中影响了我对文字的理解。无师自通,以为“炼狱”要放到火里烧油里炸。
实际上,《神曲》里“炼狱”比“地狱”要轻松一级,到那里的人罪行较轻。
近期集中看一批随手拿的桂版翻译丛书,都是草草翻了,看不懂就百度,迅速“看”完,了却清书的心愿。名单如下:
《杨柳风》(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
《北风的背后》(英国乔治·麦克唐纳)
《猛兽的习性》(法国小说、戏剧译丛)
《夜森林》(法国让-路易·居尔蒂斯)
《大西岛》(法国比埃尔·博努瓦)
《海之美》(法国作家随笔集)
《祖母的故事》(法国乔治·桑)。
除了容易搞混《茶花女》和《卡门》,《欧也妮·葛朗台》和《吝啬鬼》《悭吝人》,以及上面说的《神曲》和《浮士德》,我还一直以为乔治·桑是《红字》的作者。这次看完她的《祖母的故事》,觉得她怎么那么小资?不像能写出《红字》那种悲惨故事的人。网上有她的八卦,肖邦、李斯特,以及一大堆文艺大咖和贵族,都围绕在她身边,类似网络塑造的林徽因的角色。这下我更怀疑了,因为林徽因绝对不会写《活着》。这才去搜《红字》,原来是美国的霍桑,而且是男作家。
就是一个“桑”字,晕得我七荤八素。
为什么我老会想起《红字》?读大学的时候,我曾从图书馆借过《红字》,因为《文学概论》老师的介绍诱发了我的兴趣。但是,就是一本不大厚的小说,我居然没法看完,翻了几页,过一阵就还掉了。由此可见,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我也曾很浮躁,连一本两三百页的书都看不完。其实那时有什么好忙的呢?随便花些时间就看完。也许我真的一直对西方文学难以悦读,能不看就不看。
自责一番后,我马上上“得到”下载了《红字》,这下它逃不掉了,我要弥补年轻时的遗憾。
影视方面,同时追几个系列的纪录片,但都没更新完,暂不记。
单集的纪录片有《航拍西藏》,作者署名东海嘉措,绝对是笔名。他用两年时间多次由云南进藏,拍摄一路的四季景色,确实不容易。因为就连有巨额投资的机构也难做到这点。
张艺谋的《满江红》,昨天下午和家里人看了,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