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生命的灯——评中学老师杨林科《万言书》
(2012-02-22 08:05:02)
标签:
杂谈 |
中学语文老师杨林柯被学生家长“上访”到校方,这对于无比珍爱教育事业的“资深”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百味杂陈之下,他公开陈情,推心置腹,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万言的心灵告白。
公开信的标题“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集中表达了 杨老师心里郁结的困惑。杨老师之所以被投诉,不是因为他对教学不负责,对学生不关心,也不是因为在以升学为指标的高考中,他所教的学生成绩不佳。个别家长的抱怨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课让学生爱怀疑,不迷信了;二是他的课有批判性,讲了些社会“阴暗面”,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利。这两大理由,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忧虑,但恰好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本身的误解,因为这两个理由,分别体现了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理性的判断能力。
根据自身二十余年中学教育的经验,杨林柯老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为“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他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和全人格的教育,让学生在中学这个可塑性极强的关键时期,为今后的茁壮成长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也许有人会质疑:面对有着巨大高考竞争压力的中学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否有些为时过早,进而可能“误人子弟”?然而,基于对功利教育弊端的各种痛感体验(应试压力、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杨林柯老师对此早有自己的回答。他说,“法乎上,得乎中”,以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则游刃有余;以应试教育应对应试教育,则得不偿失。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我非常理解某些家长的担忧,也理解杨老师的困惑。的确,教育不能让学生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立者,但也不能让学生沦为完全被格式化的僵化机器。杨老师和家长们有着共同的焦虑,同时也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共同纠结。然而,在如何解决这种难题的思路上,双方出现了不小的差异。我不能轻易说谁对谁错:家长们希望孩子能适应社会,但可能带来孩子生命成长的巨大缺失;杨老师希望孩子能自由成长,但可能带来孩子生命成长的巨大风险。
然而,正因为我们没有答案,所以杨老师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但也正因为教育的缺失与风险并存,所以杨老师这种尝试更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身处这一教育体制之中的教育者们,有责任也有可能在应试教育之外有所作为。杨老师情真意切的万言书,足以让我们思考“成功的”教育与所谓的“成功”教育之间的差异,并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改变什么,又应该建造什么。
当然,这样的反思更应该首先及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本人。无论如何,家长和学生的意见都值得认真对待。秉着对学生生命前途负责的态度,光靠一腔热情和诚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授人以渔,如何不把学生当做试验品,如何节制自己的价值立场,如何让学生对现实有客观公允的认识,诸如此类,都是一名中学教师必须时时警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