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所谓高等教育的一些意见(一)
(2010-03-11 19:39:02)
标签:
文化 |
前一阵新闻里看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有兴趣去看了一下,发现仍旧是空话连篇。
表面文章做得天花乱坠,数字制定的振奋人心,而实质仍旧是互相蒙混欺骗的套路,一堆稻草外面蒙着一张漂亮的画皮。
要全面戳穿这个画皮,也无此热情。就针对所谓高等教育的问题说一下看法。
新闻里的教育部官员给我们描绘出令人神往的景象“《纲要》的目标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提高到40%。“受到高等教育存量当中将会达到2亿人,这相当于世界上第五个经济体。至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如能跃升到20%以上,意味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
还有的官员显然更是兴奋之情难以压抑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我也可以给大家报告一下,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真是让人激动啊,我们来重复一下官员激动的心潮澎湃的问题吧:“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想一想的结果大概就是要让人激动得浑身起栗,飘到云端里去了。
但是且慢兴奋,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他们所谓的高等教育确实是高等教育,他们所谓的大学确实是大学。
但现在是这样吗?
事实恰好相反,中国现在所谓的高等教育其实是低等不能再低等的教育,说是低等教育都还不恰当,低等教育毕竟还是教育,说成是浪费时间更恰当。
王朔过去讽刺中国的大学说,是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读成了高五高六高七了,王朔自以为是在贬低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太抬举了。如果真是所谓高五高六高七,虽然层次低了一点,但好歹不算资源的浪费,不算时间的浪费,也算是一回事情了。
但王朔显然是不太了解行情,过于脱离时代,还在拿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情况来衡量九十年代以后的大学。
大学大学顾名思义,比起中学来说,知识的量上更多,难度更大,同时也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强调独立思考性,必须要求学生拿出更高的热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上了。
而在现在的中国,所谓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一切都是颠倒过来的。
在高中,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大部分的学生至少确实投入了时间精力在知识的学习上。
而等通过了高考,进入了大学,那就几乎所有的人的想法就是应该放松了,应该娱乐了。虽然大学设置的课程,琳琅满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投入学习的精力时间和高中比起来几乎是直线下降,甚至下降到接近了零的程度。以接近0的投入来学比高中更多的课程,其结果自然只能是悲剧了。
而那些官员领导之类,还浑浑噩噩稀里糊涂,还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似乎认为学生进了大学就是在受高等教育了,大学生在校人数就是他们的政绩,他们的功勋。
对领导和官员来说,他们理解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似乎就是把更多的人放到一个挂着“大学”招牌的建筑群里面呆上四年,只要能呆满四年,就是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
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理解的大学就是在高中毕业到找工作之间的三年娱乐时光(最后第四年要找工作了,就娱乐不起来)。
中国现在大学的作用就是把本来经过高中紧张学习,还有一点学习的毅力,工作的毅力,刻苦精神的人,懒散化,低能化,混混化,然后到了四年之后,再让他们在找工作的压力下重新收拾起点精神来。
如果给当今中国的大学起一个名实相副的称号,那只能是青年素质下降机构。
不妨就拿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来说吧。
我是1996年进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当然不算什么好的大学,没有办法和名牌大学比,但无论如何也算是所谓“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校长又是钱伟长。上海大学的情况至少能说明当今中国一般性的大学的情况。
学生方面学习气氛是不存在的,热衷讨论的是如何玩乐,混日子是普遍的心态。上课昏昏欲睡的人占大半,逃课也是家常便饭。
就老师方面来说,上课基本就都是照本宣科,也就是教材上一样的内容,然后在黑板上不停的写,讲课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催眠的过程。最大的感觉,就是同样这些时间,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去看书,理解的东西还能多一些。老师讲课的唯一作用就是把没进大学之前对某个学科还有憧憬和兴趣的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消磨掉。
那到了考试怎么办呢?如果按照实际水平去真实考的话,估计一个班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甚至百分之百的人都不合格也是必然。
放心,大学教师是绝对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的,那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吗?
老师尽可能出最最简单的题目,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是书上的例题,甚至比例题还要简单,但就这样还是怕大部分学生过不了关,考不及格,还要在临考前,把要考的范围都告诉学生。也就是考前的专门拿出一节课来告诉学生,哪些是要看的例题,哪些是要考的内容。内容量基本少到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来得及看完。
基本上这种考试,只要智力还过得去的人,平时一节课都不必上,在考试前一两个礼拜按照这个范围去看书,就肯定能及格。如果平时还稍微看点书,那就成绩很好了。
至于那些连这样都还不及格的,就是属于连考前一个礼拜去看书都没有心思的人了。
当然按照这种方式,成绩和掌握知识根本没有关系,就实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来说,还是基本的合格线都谈不上。
我没进大学的时候,说实话对数学还有点兴趣的,高中时期数学是成绩最好的一科,对数学有一定自信,才会报考数学系。但一上大学,几节催眠课一听下来,基本上兴趣就跑到爪哇国去了。无论是学生之间的氛围,还是教师的讲课,基本上都是扼杀人的学习热情兴趣。
一到上课也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而课后呢,自己也提不起精神来对数学内容有什么钻研,打发时间的办法就是到图书馆去看杂书,去写自己感兴趣的政治方面的文章。
到了考试前一两个礼拜,好歹还能强迫自己去按照教师给的范围去复习,去准备,去应付考试。就这样一种状态,成绩可以年年名列前茅,拿奖学金甚至特等奖学金,最后还能比较轻松的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可我的数学水平,自己知道是什么档次,通过大学教育基本丧失了对数学方面的自信。打个比方,中专技校之类应该也有某些高等数学的课程,如果这些学校的学生,能认真下功夫学习,都可以比一个大学的所谓数学系毕业而且成绩不错的学生水平高。
中国所谓211工程里大学的教育质量就是如此惨不忍睹。
大学里的课程,前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学好,学扎实了,那后面的课程再去学,基本上就是在开玩笑了。而偏偏现今中国的大学是这样,你就算考试没有过,也不要紧,后面有的是补考的机会,甚至拖到毕业后补考的人都大有人在,你照样可以一门课接一门不管死活的上下去。
我可以把数学系的课程科目大致列举出来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值代数、空间解析几何、计算几何、数学物理方程、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对策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等等
这些课程光看名字,真是让人兴奋啊,这么多科目,一个人如果真能扎扎实实学好的话,那数学能力绝对是能解决实际问题了,无论进一步研究数学,还是要转向其他理工科行业或经济学,都是绰绰有余。
可实际上又如何呢?
这些课程里,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是基础中的基础,基本上相当于其他系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程如果没有学好,没有掌握,那再学其他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
而后续课程里,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又是核心,这两门课如果没有学好的话,那基本上数学系也就等于白上了。
而悲剧的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都是混过来的,而且这两门课是从大一就开设,那个时候正是学生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最想放松最想娱乐的时候,混的程度也是最严重的。
所以实质性的掌握根本谈不上,知识点的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更不必说什么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思想精髓的理解了。
而在这两门课的掌握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没有一个不掺任何水分的合格线拦住,就任由学生这么混过去,学下去。
到了大二,大三,再接着上其他的课程,一门一门科目接着下去,就算有些学生想收心了,想好好学学了,他也根本不可能学下去,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基础。就如造高楼,连地基都没有打,就在那里造,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候基本上等于是一群行尸走肉坐在课堂里,一门门课程看上去煞有介事。学生在装模做样的学,老师俨乎其然的教,实际上大把大把的时间纯粹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浪费。最多就是学生知道有这些数学名词,至于这些名词究竟含义如何都未必清楚。就算纯粹看数学的科普书籍估计收获都比大学里正经上课来得多!
这时候所谓的学习,所谓的教学纯粹是一场互相欺骗的游戏了。
学生骗自己和教师,教师骗学生和上级,大学本身骗社会,所有人似乎关心的就是一件事情,有没有大学生这个名义就够了。
而大学实质上是连小学中学都不如,唯一的作用就是拖时间,让学生在浑噩中退化,把高中学到的知识都忘记,在骗人骗己中挨到毕业挨到找工作的时间。
再回到数学上来,可想而知,在基本的数学分析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意义上掌握的情况下,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对大部分所谓数学系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的天书了。但不必担心,尽管是天书,在教师对考试的精心安排之下,大部分学生仍旧照样能神奇的通过考试。
这是我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了解到一般大学(还算是正规的,甚至受到关注扶持的大学,有著名科学家挂牌当校长的大学)里所谓的数学系的教育情况,至于其他系,其他专业的情况,未必能好到哪里去,还是那句话,可能那些和具体的职业更紧密相关的专业会情况好一些。
而等到毕业找工作,大部分数学系学生是找所谓编程序的工作,而那种编程序的所谓工作,实际上是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完全能够胜任的。而经过四年浪费时间,拿了个毕业证书的所谓大学生去干,似乎面上就有光了一样。要说大学生去干和高中生去干的唯一区别大概就是大学生经过四年时间的浪费,思维能力更退化了一些,学习进步的空间更小一些。
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情况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呢?我的估计是情况只会更糟糕!
看了我上面说的内容,有些人会反驳了,你对大学的理解就于狭隘和片面了
首先大学教育强调的是自觉和主动,你不能指望大学也像中学一样,不断用各种方法去监督去强迫学生学习。
这种漂亮的高调,我们大概听得都起了老茧了。许多中国人,大概最擅长就是唱高调,高调可以唱得冠冕堂皇,可以唱得天花乱坠。
但可惜的是,漂亮的高调往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是的,大学教育要强调自觉,但并不等于大学教育要放低教育的标准,并不等于一边阉割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边还在以提倡自觉为借口来放任时间的浪费,教育资源的彻底糟蹋。
你可以不象中学一样去监督学生学习的情况,但你不能连教育的标准,学生学习合格的标准都来注水。如果中学阶段,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60%上就算合格,那到了大学,按照现在通行的考试方式,估计是10%,就算合格了。
大学的合格的标准,反而比中学都要低劣得多,这真是离奇的景象。
如果说大学教育提倡自觉的意思就是说,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就是自觉的学习精神,那很好,就设立一个检验淘汰制度,凡是不符合这个自觉条件的,就淘汰出局,不要呆在大学里。可显然,现在的中国大学并不存在这样的淘汰制度。
如果说大学教育提倡自觉的意思就是学生自觉不自觉都无所谓,教育资源浪费不浪费也无所谓,反正拖个四年就行了。反正没有学好,到头来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那要设立大学干什么?直接让高中毕业生走入社会,去工作不就行了。要说自觉的话,那工作了照样可以学习,说不定效率还高一点,何必脱裤子放屁用个所谓大学把人关四年呢?
还有人会说了,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走入社会的一个跳板,学会如何应酬交际,如何曾参与社会活动,提高活动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这种说法自然就更是笑话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大部分所谓的大学其实就是青年社交娱乐场所的代称?
所谓社会活动能力,或应酬交际能力,是需要建立大学才能培养吗?莫非职校,技校,中专,就不能培养了?再直接点,直接让高中生毕业后去踏入社会找工作,不是更能培养吗?那还要大学干什么?
辛辛苦苦建造许多漂亮房子,汇集许多知识分子,让许多人耗费四年的青春时光,弄的所谓大学,难道就是做这种职校技校中专,甚至高中毕业直接工作都能实现的事情??
这是在开什么外星玩笑??
还有人会说了,你这种对中国大学的批评完全就是无理的,西方的大学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中国现在的大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不都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吗?我们不就是照西方的教育制度依样画葫芦吗?那你怎么不指责西方的大学呢?
这种逻辑当然就更荒唐了,中国一些官员领导,一谈起创新来滔滔不绝,这个要创新,那个要创新。而一到落实到行动上,就变成只会追踪蹑迹,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把别人的制度照搬下来。什么学分制啊,什么减负啊,什么素质教育啊,学的不亦乐呼,学到头上,还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越弄越糟糕,反倒连最开始教育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职能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们自己是从来不动脑筋的,从来不去想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是更能提高效率,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更能减少资源浪费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制度都是他们顶礼膜拜的偶像,对他们来说,设计出比西方国家不一样但更合理的制度,是能让他们吓得魂不附体的。
而实际上,西方的所谓大学制度,本身就是充满浪费,人才培养效率极其低劣的制度。在眼界浅薄的人看来,哎呀,西方出了这么多科学家,怎么可能效率低劣呢?这只能说是一种井蛙观天的思维。
发达国家钱多,在各个领域已经占据先行的优势地位领导地位,他们还经得起浪费,经得起糟蹋。中国还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搬,那只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更何况还有一点,西方的教育制度,在阉割人对学习的兴趣方面远没有目前中国的这种教育体系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