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艺术性和商业性

(2010-01-14 20:07:47)
标签:

娱乐

前几天看崔永元的节目在讨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看他们讨论了半天依旧是不得要领。

问题还是出在他们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谈论区别,首先要给出定义。先不必严格的定义,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就可以了。

 

所谓商业片,本质上任何一部进入商业流通领域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也就是商业片的性质不是由其本身内容决定的,而是有其外部的操作流程决定的。

艺术片,我们先姑且认为是艺术含量达到一定水平线以上的电影吧。

 

从这两个粗略的描述来看,一个电影,是否成为艺术片,是其内容本身决定,也就是这个性质是内禀的。

 

而一个电影是否是商业片,这个性质是外赋的。

 

如果要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概念和区分。

 

我们就必须对更基本的概念有一个理解。

这个概念就是“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一提到艺术,可能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就是孤芳自赏,知音难觅,晦涩难懂。

 

应该说这种直观反映,是由其内在原因的,是有深刻渊源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理解,那恰恰就是歪曲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有两个本质要素,其中一个恰恰就是表达和传递。也就是说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心灵曾经感受到过的,体悟到的情绪比如愉悦,震撼、悲伤、振奋、暧昧、消沉,表达出来,传递出去,尽可能在更多人心中激起波澜,乃至再现自己的感受。

考察任何能被我们称为艺术的领域,无一例外是如此。

 

比如诗歌,单纯描写美丽景色的故事吧。任何正常人看到美丽的景色都会有所触动,都可能会发出感叹,都会陶醉。但如果这种触动,这种陶醉的感受仅仅局限于个人自己,那么这就不是艺术。

 

或者因为文化水平的低劣,只能用相当拙劣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感受,比如看见美景。然后逢人就说太漂亮了,这也不是艺术。

 

只有当表达传递的技术达到了某个界限,甚至能让没有到过这个美景的地方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艺术。

推而广之,不单是景色的描写,其他一切感性的领域,都是如此

 

比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没有多少文学修养的人,读他们的诗,都会不由自主的被感受,都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绪,或作者描写的情境。

 

这种表达和传递能力登峰造极的诗歌,恰恰也就是艺术水平登峰造极的作品,艺术含金量达到了最高程度。

 

和一般人想象的艺术就是曲高和寡,就是晦涩难以理解相反,艺术性的高低恰恰就是和表达传递能力成正比的,和受众的广泛程度成正比的。

 

那么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曲高和寡,或者越是艺术性强,越是高雅,能欣赏的人越少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这里可以给出一个衡量艺术性高低的粗略公式

 

艺术能力高低程度=作品内涵的丰富程度×受众的广泛程度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什么呢?一个作品的艺术性,当内涵丰富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受众越广泛,能够传递感染影响的人越多,那么艺术水平也就越高。

 

如果受众的广泛程度不变,那么内涵越丰富,表达的内容越是深刻,越是细腻,那么艺术性越高

 

但是我们注意到,由于是客观条件的性质,人类的生理条件的限制。大家都是同样的人,有一些智力的差异,技能的差异,知识多少的差异由此导致艺术表达能力的差异,但这个差异并不是无限大的,而只能是在一个有限的区间范围内波动。

 

也就是客观条件限制,有个艺术能力最大的极限值,把这个最大值代入上面的公式

 

受众最大的广泛程度=艺术能力的极限÷作品内涵的丰富程度

 

 

艺术能力的极限这里是作为不变的常量,那么受众的广泛度就和作品内涵的丰富程度成反比,也就是在艺术水平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作品内涵越丰富,越深刻,那么能够欣赏的受众也就越小。

其实不必是艺术能力到人类极限的情况,就同一个人来说,他的艺术能力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视为相对不变的常量,那么对这同一个人来说,他的作品,也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高了作品内涵的丰富程度、深刻程度,就势必降低了受众的广泛程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会对艺术形成这样的印象,越是所谓高雅的,所谓深刻的艺术,能够有水平欣赏的人也就越小,为什么有所谓曲高和寡的现象,所谓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分野。

到这里,还没有偏离正确,但再进一步如果直接形成这样的感觉,作品越是艺术,那么能欣赏的人,能理解的人就越少。那么就彻底陷入了误区

 

这这个误区恰恰就是因为思想的肤浅导致他们形成了错觉,错把作品内容同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混淆起来了。

 

从我说的公式,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作品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度并不能直接和艺术性的高低挂钩。所谓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他们完全可以在艺术含量,艺术水平是一样的。

就比如通俗的小说西游记,动画片大闹天宫,甚至部分李白的诗,白居易的诗歌,他们的通俗丝毫不会降低艺术含金量,恰恰相反,正是他们艺术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表现,恰恰是他们作品艺术到不能再艺术的表现。

 

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表达,在于传递,在于把作者感受传染给尽可能广泛的人群。许多人对艺术形成的错觉,形成的条件反射,导致他们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观念。似乎越是枯燥的,越是乏味的,越是晦涩的,越是难以理解的东西,就是越是艺术含金量高。

在这种错觉的支配下,一些人为了掩饰自己艺术上的低能,掩饰自己艺术创作力的匮乏,既不是设法提高自己作品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和深度,也不是设法让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理解,而是人为的,刻意的把自己的作品弄得晦涩,枯燥,难以理解,难以捉摸,不知所云。似乎越是越是晦涩,越是难以理解,显得自己越是艺术。

殊不知,这恰恰就是和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

 

而这样做的结果,被他们标榜为艺术的那些东西,恰恰就是艺术水平极其低下的东西。他们把自己那些很浅薄的感受,很浅薄的思想,用花里胡哨的形式,不知所云的形式包装起来,云遮雾罩,让别人无从捉摸,然后就似乎显得自己是什么艺术大师了,其实不过是小丑。

真正的大师是深入浅出,而他们就是浅入深出

 

他们的艺术能力没有变化,他们本身的内涵丰富程度和深度也没有变化,他们不断在变化的就是给自己作品套上的那层形式的晦涩程度。

 

这种情况在电影导演那里,就是当某些导演宣称拍艺术片的时候,他们的艺术能力是在本身低劣的基础又加上人为刻意的晦涩枯燥,作品的艺术性再降低一个层次,但由于有晦涩难懂的艺术招牌做遮羞布,对他们作品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多(跟风为了显示自己多有艺术品味而说好的人可能不少),所以他们可以给自己贴上艺术片大师的招牌来愚弄世人

 

而当他们大张旗鼓的宣称自己要拍商业片,他们也竭尽全力的试图让自己的电影被更多人喜欢更多人接受的时候,他们艺术能力的低劣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就被撕了遮羞布无所遁形了。叙事能力的低劣,审美格调的庸劣,节奏控制的混乱,总之艺术表达能力的低下完全暴露。而且因为关注的人多,于是只能被舆论痛批了。

 

但是批的人归批,还有许多人是糊涂的。会说,这些导演拍艺术片还是不错的嘛,只是拍商业片才马失前蹄了。

 

说这话只能认为还是不明白艺术的本质,事情的真相恰恰是这些导演拍的所谓艺术片是艺术价值更低劣的东西,到了拍商业片反倒是把他们浑身解数都使出来。

 

我说的这些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香港的王家卫应该都是如此。

 

一开头说过了所谓艺术片的属性是一部影片内容决定的,是内禀的,而商业片的属性是外赋的。

 

而在现在的社会里,商业片的属性不但和艺术片的属性不但没有矛盾,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完全剥离只能是更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事情。如果认为在现有社会下,商业性和艺术性水火不容,本身就是对艺术性的误度。

 

商业性,说到底无非是赚更多钱,那么如何赚大钱而不是小钱,赚长远的钱,而不是短期的钱,那么抛开一些花里胡哨的手段,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电影作品本身能更大程度上打动人,感染人,让人们震撼的。

 

低层次的打动是低于观众的,在观众意料之中的迎合,是对潮流的跟风模仿。高层次的打动是高于观众,在观众意料之外的引领,是对潮流的开创引领。

 

要实现商业目的,打动人感染人,这恰恰本身也是电影艺术性的本质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在商业上取得登峰造极成功的电影,也必然是在电影艺术上登峰造极的电影。

艺术上次一等,而仅仅靠宣传,靠一些噱头,靠低一层次的迎合,商业上也能成功,但只能是次一等的成功。

 

另外前面说到艺术的本质要素是表达传递,而在电影领域里实现表达和传递,本身又和一定的技术无法分割,所以在电影领域,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本身就是艺术水平的一部分体现,这是无法否认的。

 

还有艺术的另一个本质要素是感性,而非理性。

 

这些问题要展开来谈就太长了,这里仅仅是蜻蜓点水,就偶然想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人们常有的思维误区说一下。

 

因为是即兴拉杂谈的,也没有什么条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