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汛涛:童话的物性
(2010-04-14 16:45:50)
标签:
名家经典童话理论摘录杂谈 |
分类: 评论和杂谈 |
物性,是童话逻辑性中的一种,就是拟人化童话中的拟人物,是不是应具有原来物的特性问题。
拟人化童话中的拟人物,譬如一只羊,拟成了一个人,它应该既具有羊的物性(如素食、温顺,长胡子等等),又具有人性(如能说话,有感情,会思考等等)。物性和人性相结合。这结合,决不是一半对一半,或三七开四六开。这要看具体作品的需要。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物性可以打破,羊拟了人就是人,何必要素食等等。
他们的一个论据,就是“外国现代新童话”都不讲物性,例子就是米老鼠。
米老鼠似乎不应说是老鼠的“拟人”,它完全是一个孩子,可说从外表到内在都看不到老鼠哪一方面的“物性”。
其实,这问题是很好解释清楚的。米老鼠是“卡通(动画)形象”,不是“童话形象”,米老鼠是六十来年前问世的,也不是现代“新”童话作品。
现在,的确有不少人,一提起米老鼠就认为是“童话形象”,有的画本上还把它作为世界名著童话形象和海的女儿、快乐王子、匹诺曹等放在一起,这是错误的。
卡通片(动画片)和童话,是两码事。卡通片(动画片)是“绘画”的,童话是“文字”的。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快乐王子是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主人公;匹诺曹是科洛迪童话《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都是有书有作家的。米老鼠至今没有人将它写成过“童话”,作者狄斯尼却是一位“画家”。
尽管米老鼠风行六十余年,在世界儿童之间已家喻户晓,它的知名度已大大超过有些“童话形象”,可是它决不是“童话形象”,也从来没有人会把狄斯尼称做“童话作家”的。
所以,把米老鼠拿来作为取消物性的依据,是不甚合适的。
现在,社会各界,对童话了解太少了。常常有人把不是“童话形象”的形象,拉来充作“童话形象”。如阿童木、一休、好兵帅克,以及中国的孙悟空,还有那个三毛。
阿童木是科幻卡通形象,一休也是卡通形象,好兵帅克则是小说人物形象,孙悟空是古典小说人物形象,三毛是漫画形象。怎么可以随便拉来,充作“童话形象”呢?
我读过外国有些作品,也确实不讲物性。那种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作品也有。但是,洋为中用,我们也应该有所选择。
中国是一个童话古国,我们的前人为童话开辟了路径,已经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我们的童话理论日趋系统化,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童话学专有名词,如物性。我想在外国的任何辞典里,恐怕是查不到“物性”这个词吧。
童话是中国的,所以物性这一童话艺术法则,也是中国的童话艺术家发现和总结出来的。
其实,不管有没有“物性”这个词,而物性总是客观存在的。古今中外,凡拟人的作品,都有物性这一法则在起作用。
譬如民间童话《老虎外婆》,有的地方叫《狼外婆》、《熊外婆》,把老虎换成狼,换成熊。我看还可以换上狐狸,叫《狐狸外婆》。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换成《鸡外婆》、《兔外婆》、《狗外婆》、《猫外婆》。我看甚至于换成《马外婆》、《牛外婆》都不行。
为什么不行呢?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回答。其中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
前面我说羊有素食的物性,有人偏来写一个羊荤食,也未始不可。不过,可以让羊吃荤,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写羊吃人。羊不可能吃人,这就是物性法则的作用。
物性,不只我们童话要讲物性,凡文学作品拟人都讲物性。
前不久,我在一处看到一副对联,抄了下来。这对联是:
这对联,绿水能皱面,青山会白头。可说把绿水、青山拟人了。因为有风吹,水起波浪了;下雪了,山变白头了。这对联,很讲物性。要是不讲物性,把它颠倒过来:
那是不行的,水怎么因雪皱面呢,山怎么为风白头呢?或者改为:
那也不行的。水怎么为风白头呢,山怎么因雪皱面呢?你怎么改,都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有个物性问题。
物性,是不能不讲的。物性,不只是所有拟人童话必须遵循的艺术法则,而且还是拟人童话的有效有力的艺术手段。我们要运用并发挥物性这一艺术手段,藉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拟人童话来。
《老虎外婆》的选择老虎,是多少代人的智慧选择而定的,选得太好了。
那副对联,选物,取情,也很巧妙,把环境、天时、气象、感情、字;哲理,融合一体,准确地发挥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