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话的标题艺术《有趣的排列组合》
(2009-08-18 08:25:10)
标签:
评论标题艺术杂谈 |
分类: 野军相关资料 |
徐
我首次阅读野军的《牛奶将军》时,目光在作品的标题停留良久,折服于作者的标题艺术。
白嫩的牛奶,雄赳赳的将军,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现在,野军将两者匹配在一起,组合为“牛奶将军”,出人意外,新颖别致。这篇作品的读者对象的幼儿。他们的好奇心特强。他们读(听)了这篇作品的标题,容易产生好奇,想知道他们熟悉的牛奶现在成了“牛奶将军”是怎么回事,对作品的内容发生兴趣。
标题,有时是“被遗忘的角落”。我翻阅报刊或在书店购书,免不了叹惜某些作品忽视标题的艺术魅力,忽视标题是作品的组成部分而且处于首先和读者接触的位置。
我以为,儿童文学作品从标题到结尾都要饶有情趣,使作品从始到终吸引读者。
但是,需要的是标题艺术,谢绝卖弄廉价噱头或其他类似的“招儿”。
野军以“牛奶将军”为标题,没有卖弄廉价噱头,将情趣蕴藏在朴素自然之中,讲究标题艺术。
读完《牛奶将军》,明显地感觉到:野军重视标题情趣的同时,也力求作品的内容富有情趣,正如他自己所说“构思复构思”。
作品中的偏食将军,不偏食这,不偏食那,独独偏食牛奶,这是作者筛选的结果。唯有偏食牛奶,可以突出强调这位将军有一只大奶罐,渲染有趣的故事情节。
有了大奶罐,作者向读者讲述:将军打仗,遇见河流,士兵要专门用一艘船载着大奶罐过河;碰到高山,士兵要抬着大奶罐翻山越岭;开饭时,将军骑在大奶罐上用皮管吸牛奶;最后,敌方小孩用弹弓射破大奶罐,将军没有食物大败而归。
于是,借助贯穿作品始终的大奶罐,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偏食将军的可笑形象。
于是,通过幼儿熟悉的物品——牛奶罐,串联幼儿易于理解的人物“异常”行动,展开捧腹的情节,增强作品的情趣。例如,“他带领士兵去打仗,特地造了一只又高又大的牛奶罐,盛满了牛奶,让一辆马车拉着走。人们见了很奇怪:‘这是什么新式大炮啊?’”读来忍俊不禁。
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在一丝不苟地“应试”——出题的不是大中小学教师,而是低幼年龄的娃娃。
我认为,作者心里牢记着:
缺乏儿童情趣的作品,幼儿不喜爱,他们读(听)时以各自的方式表示不满意。
他们不矫情,不喜爱的就是不喜爱,态度鲜明,铁面得很。
他们天性如此。天性不可违。
他们是可爱的读者,也是可敬的老师。
他们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幼儿文学不可缺少儿童情趣。”但是,创造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不像探囊取物那么便当,除了需要生活等等之外,恐怕还需要貌似不可捉摸其实并不神秘的“灵气”,所以,他们也是在出题考我们。
一句话,作者倍加重视作品的情趣。
作品的确有情趣。
但是,我也有不满足感。
作品里的那位偏食将军,我们都知道,其实是偏食孩子的化身。
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城市里),不少小孩进食挑剔,偏食现象较普遍。家长焦虑,教师、医生操心。“不要偏食”成为随处可听到的话题——大人们或劝、或哄、或斥,以各种方式和小孩谈论这个话题。
作者是用作品和小孩谈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