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童话作家野军
童话作家野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53
  • 关注人气:3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军谈童话创作:“灵感”来自生活

(2009-07-12 16:55:04)
标签:

原创

幼儿童话

创作体会

心得

杂谈

分类: 野军相关资料

这里刊登的文章,是我结合童话的基本知识,谈谈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目前已写成一部书稿。应该说,我每创作一篇童话,都有一个“怎样写”的故事。我在这里只是选择性地介绍了自己部分的作品。但是,大家仍然可以看到我在童话创作中探求和摸索的轨迹。

“每一位写童话的作家,都在写‘童话学’。他们写的‘童话学’在哪里?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洪汛涛:《童话学》)童话的理论来自创作实践,我深深感到,结合作品学习理论,通过理论了解作品,使我得益匪浅,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很有帮助。刊登在这里的一些体会文学,仅供文友们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相关作品见本博客“野军童话作品”)

 

“灵感”来自生活

 

                                                                

 

常听人说,文学创作是需要灵感的。也有人把灵感描绘成一种神奇、玄妙的东西。那么,什么是“灵感”,有没有“灵感”这玩意儿呢?

从我的创作过程来看,所谓“灵感”,不过是一种突然触发的感觉而已,是“触景生情”的一刹那。一般说来,这种感觉是偶然事物所引发的。一个童话作家平时都处于一种创作临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某种有启示意义的信息,即适合创作的素材。往往从观察到的一件小事,一个景物,一个镜头,甚至一个句子,一句话,都可突然产生创作的念头。当然,这种念头,或称欲望,是在一种特殊状态下产生的,大量的还是处于非灵感状态。我觉得,创作主要还得靠“逼”,不断地逼自己多思索,正如俄国作家车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样,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

要“灵感”不断地来你的身边做客,你就得充分利用空隙时间,注意观察生活,以及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灵感是要靠知识积累和创作实践经验来获得的。我的许多童话就是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产生的。多年来,我几乎一直在寻找灵感。我在走路的时候找,在休息的时候找,在睡觉前的时候找,在学习的时候找……我用孩子的眼光,从日常生活中、从孩子们的游戏、对话中,从书本、报刊和电视中留意创作的题材,得到了数不清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从而构思出一篇篇适合孩子们听读的童话。如《小梧桐和牵牛花》这篇童话的创作,是我有一次骑自行车上班途中偶而获得的灵感,我看到路边一棵梧桐树上爬着一株牵牛花藤,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爬得很高,开放着一朵朵紫红色的喇叭花。我又发现梧桐树上的叶子湿漉漉的,地上也撒落着不少湿漉漉的叶子。原来,昨天夜里下过一场暴雨,风也很大。可是,那株牵牛花却没有掉落一朵花,显然是梧桐树的叶子保护了它。我不禁心里一动,赶紧停下车,从衣袋里掏出小本子和笔,写下了这么一行字:

 

梧桐树,牵牛花,小喇叭,风雨夜。

 

别看只有一行字,在我的脑海里却已经形成了两个孩子的形象:善良、可爱的小梧桐和自私、任性的牵牛花。故事的构思也基本成型,我把它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夜晚,小梧桐为了保护牵牛花,咬着牙顶着狂风和暴雨。童话的特定环境,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下班回家后一口气就写了出来。其实,在我的脑海里早就储存着一条信息:有的人任劳任怨地帮助别人,有的人善于宽待别人。而有的人只想表现自己,事事埋怨别人,十分自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所以,当我一看到路边这一景象,顿时触景生情,也是“灵感”这位客人对我的一次奖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