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兵《适度·浓度·广度》
(2009-07-07 08:37:39)
标签:
经典理论幼儿文学学习杂谈 |
分类: 评论和杂谈 |
■鲁
文学作品要求有思想的深度,生活的深度。肤浅、单薄,浮光掠影,总是站不住脚的。
对儿童文学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特别是幼儿文学,能要求它具有怎样的深度呢?它要有的是浅度。深浅是相对的,应当说适度。一足岁到六足岁,一岁一个样,幼儿文学要适应各个岁数的孩子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兴趣爱好。整个儿童文学都是这样。
当然,适度并非计量的刻度,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和兴趣爱好,不可能了解得非常精确;而且孩子们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智力总是略有差别的,兴趣爱好亦不尽相同。
为要掌握这个适度,作家也好;编辑也好,要学点儿童心理学,而更为重要的是多接触实际——多接触孩子。这种直接的经验很重要。
与成人文学相比较,儿童文学是浅的,幼儿文学则是浅而又浅。
将儿童文学的浅近浅显和浅薄等同起来,提出儿童文学应当成人化,这是新近的一大发明!请问,这么一“化”,还有什么儿童文学呢?看来真正浅薄的倒是这一学说的发明家。
幼儿文学要求浅近浅显,同时要求作品有浓度。
打个比方,儿童饼干,只是适於消化、易於咀嚼是远远不够的。有奶油,有鸡蛋,有糖分,还有某种果味,吃起来才有味。不只是吃起来有味,而且吃完了还有余味,吃过了还有回味,那就更好。浓度所指,就是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就在此。
浅近、浅显的作品,可以写得厚实浓烈,而且要求写得厚实浓烈。
幼儿文学的形式,无疑要不断创新,但是作家应大力追求的,是这种浓度。我们这些大人欣赏文学艺术,就有这种经验。拿相声来说,有的一笑了之,有的回味无穷。这就是由于前者轻飘,后者厚实浓烈。
浓度来之不易,要靠作家的生活积累,要靠作家的艺术手段。这两方面都要下大工夫。捷径是没有的,取巧也行不通。
广度,说的是作家和生活的关系,作家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过去我们讲深入生活,这是对的。作家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也就必须细致地观察和理解“个别”,这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和他们的行动。
我们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孩子,活蹦乱跳的,好像就在我们身边。这是它们的作者深入生活的结果。
脑子里只是一只空碗,而生活是一片汪洋,作家只能拿自己的那只空碗,汲取海水,才能创作。千万不要指望像魔术师那样,能从空碗里变出个什么哗众取宠的东西来。
现在感到还需要讲一讲广度,也就是说,作家要扩展自己的生活面,要有一个尽可能广阔的天地。
“个别”本身并不是孤立的,但是作家只守住这一或那一“个别”,可能变得狭隘闭塞。
学习方面也是这样。写幼儿文学,当然要多看前人他人的幼儿文学上作品,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但也得看看少年文学,看看成人文学。写儿歌,真得多读点古诗词,美术、音乐、舞蹈、戏剧,都领略一下,总是有益的。我们生活在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得了解一点当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作家需要生活的广度、知识的广度和兴趣的广度,将自己充实起来,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充实起来。这也是发展幼儿文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