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向山走去,山向我走来

(2006-02-22 01:01:04)
分类: 百合
 
  海良博士,生于孔圣人之乡,相交多年,又因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故为好友。
  一日,他与我以思会友,谈到政府治理、国企改制、人事管理,海良谈及他招聘文秘的过程。
  在招聘过程中,海良问“你习惯于去了解世界,还是让世界去了解你?”
  文秘答曰“等同于‘我向山走去,还是山向我走来?’”,听之,就不需要其再继续
解释了。

  或许她信佛学,或许她的家人有人信佛学,或许是她个人思维方式与佛家学说的暗合,
且不管她了。
  之所以作为一个问题在此提出来,是因为管理人员的心态或许在这里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我向山走去,山向我走来”,其本质就是主体与客体区别。
  我——主体——向山——客体——走去,山——主体——向我——客体——走来,尽管过程不一样,但主体与客体合而为一的结果是一样的。当人真正融入山中,与山成为一体,也就不存在什么主体与客体了。

  从企业角度说,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就是管理人员能够与员工融为一体—神合,不管形式如何—貌合不合,否则很难做好管理。
  这一过程也就可以换算为“管理人员向员工走去,员工向管理人员走来”,要想把管理工作做好,不管主体、客体如何换位,其结果必须要管理人员与员工“神合”。
  遗憾的是,很多管理人员,特别是有过政府和国有企业经历的管理人员,始终的定位就是—管理人员是客体,员工是主体,喜好的过程是“员工向管理人员走来”。

  社会在进步,在客观上就给个人寻求自我独立的人格提供了越来越有利的土壤、条件,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在由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群体中。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换位思考,不妨“管理人员向员工走去”,最终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
  管理人员即便这么做了,又如何?自己不会损失什么。或许,损失的是面子。“面子是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

  小平讲“白猫黑猫,逮住老鼠是好猫”。
  企业发展轻过程,重结果(如是说,与“决策—方案—实施”的理念并不矛盾)。

  管理人员,调整心态吧,向员工走去。

  这一问题有一些抽象,但理解了,对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有百利而无一害、贻害;当然,对于员工而言,也是成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