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浪漫英雄之二

(2005-10-12 23:10:41)
标签:

于今

杂谈

分类: 栗子

  我的浪漫英雄之二

                      
                     (五)荀子
 
     中国古代史料之丰富,非别国所能及,但中国的历史多是帝王将相家谱,不要说普通人,伟大如先秦诸子,其身世、其行迹也大多湮没无闻,荀子也未能幸免。老先生虽然学富五车,但除了太史公史记中的简略介绍,后人只能从他的文章中想象一下老先生的风采。

  不知荀子为什么五十岁才走出家乡到齐国求官,我估计是生活所迫,读书人的尊严终究会在“车子、房子、票子”面前败下阵来。老先生运气好象还不错,很快混了个“祭酒”的位子,虽没有什么实权,但总该算个局级干部吧,待遇是没问题的。可温饱问题一解决,荀先生便不安分起来,狂放的书生意气又挥洒了起来,大批“巫祝”之学,痛斥“浊世乱政”,说得通俗一点,他既是反伪斗士,又是反腐干将,这能不得罪人吗?终于被人穿了小鞋,灰溜溜的跑到楚国去。春申君是求贤若渴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安排荀子在兰陵当县令,本来可以晚年无忧了,可荀先生肯定没吸取教训,在人际关系学上下点工夫,因为春申君一死,他便被罢了官。

    也罢,当不了官,还是读书做学问吧。幸亏春申君死了,要不然,荀子说不定会官运亨通,天天忙于交际应酬,哪有工夫著书立说?对于这位在先秦诸子中最富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精神的思想家,他对天人关系的参悟,对人性的理解,我们可能永远也没机会揣摩。

    老先生心肠不错,一心鼓励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是学术权威,却没有搞学术垄断的想法,荀子并不打压排挤学术新人,对后辈大力奖掖扶持,他的辛苦也没有白费,两个博士生韩非和李斯都成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六)韩非子

   我们都喜欢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满以为他是个有趣且能言善辩的人。

   没想到出身贵族的韩非子却是个结巴,也不可能太风趣,因为他研究的是枯燥的法律和治国的道理。喜欢法律,却不善言辞,律师是做不成了,只好专门搞研究。

   上帝对人是公平的,韩非子不会说,可是他文笔很好。他把自己整天琢磨法律和治国的道理写成了书,在没有网络和博客的时代,居然广为流传,连秦王嬴政也看到了他的书,这个一直妄想长生不老的家伙说出的话令人难以置信:“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为了尽快见到韩非,加紧攻打韩国,韩国国君没办法只好派韩非去秦国求和。秦王终于见到了韩非,心满意足了,可有人不高兴了,是谁呢?居然是同门师兄李斯。李斯怕韩非夺去了自己的宠幸,在秦王面前大讲韩非的坏话,韩非本就不善言辞,终于被投进了监狱,最后被师兄用药毒死了。

   司马迁说,韩非子写了一篇“说难”,却终于还是忍不住要说(用笔说),死在“说”上。是的,如果韩非子不用手中的笔,不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就不会妒忌和陷害,他可能会安享太平,而不会死于非命。但如果韩非子不“说”,我们谁会知道他,中国还会有真正的“法家”吗?还会有千古封建帝王师(哪个封建帝王不是表面尊儒,实际采纳了韩非的许多主张)吗?

   文革时候,韩非子代表的“法家”很是红火了一阵子,但并没有为中国带来法治。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法治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去研究韩非子。
 

                     凌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