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
(2014-12-12 10:45:09)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语文知识 |
苏轼《赤壁赋》是传统名篇,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赤壁赋》中,以江水、山月作比发表议论,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揭示全篇主旨的“盖将”几句,则被称为“这篇赋的灵魂”[1]。然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教材及各家注本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人教版教材注为:“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2]按:此处表假设的应是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为:“大意是:从变的一面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9]按:“以”字亦未单独加注。《苏轼散文选注》注为:“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10]《苏轼诗文词选译》译为:“如果从它们变化的一面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确实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在。”[11]按:二书“以”字均未加注,亦未讲成“停止”。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有注:“以:相当‘于’字,在的意思。”[12]
但笔者认为,此处“以”字讲成
请看先秦古籍中的两个句子: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2.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这两句都涉及到古汉语省略句的有关知识。第一句据《国语·鲁语上》“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14]可知,“必以情”后省略
以上两句都省略动词或动宾结构,只留下“以·宾”,但具体省略了什么动词或动宾结构,在上下文中没有明确目标,需要结合上下文义细加辨别。[18]
再来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能以一瞬”与“其间不能以寸”同属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且结合上下文义都可补出“计”、“量”之类的动词。“不能以一瞬”即“不能以一瞬(量)”,“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可译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它,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快得竟然不能用一眨眼的速度来衡量。[19]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苏轼为何要选用这种句式来表达?从文体来看,《赤壁赋》是文赋,要求押韵,“瞬”与下句中的“尽”押韵[20];“瞬”后加上“量”就不押韵了。从行文习惯来看,古代写文章的人习惯于仿古[21],古代典籍中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为后世作家所喜爱,烂熟于心后见于笔端,亦属正常。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道不明而争于器,实不足而竞于文,其弊与空言制胜、华辩伤理者,相去不能以寸焉,而世之溺者不察也。”[22]其中“相去不能以寸焉”也是这种句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杨伯峻、何乐?著,语文出版社,2001.8)
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出版,1960.1)
3.《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出版,1999.6)
4.《古代汉语实用教程》(朱声琦等编著,江苏人民社,1996.10)
5.《实用古汉语虚词》(段德森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9)
[1]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P155⑨。
[3]
[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P853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