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

(2014-12-12 10:45:0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语文知识

苏轼《赤壁赋》是传统名篇,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赤壁赋》中,以江水、山月作比发表议论,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揭示全篇主旨的“盖将”几句,则被称为“这篇赋的灵魂”[1]。然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教材及各家注本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人教版教材注为:“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2]按:此处表假设的应是 “将”[3];盖,句首语气助词,引出下文议论[4];以,未加注。苏教版教材后一句注为:“指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曾,竟,简直。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5]按:曾,音zēng,情态副词,竟、连……都……,不读 céng[6]以,亦未加注。两套教材的注释文字如果不是意译的话,那么“以”字似乎可以理解为“停止”。“以”字确实也可以通“已(止)”。[7]《孟子?梁惠王上》:“……臣未之闻也。无已,则王乎?”朱熹注:“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8]这样讲似乎也说得过去。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为:“大意是:从变的一面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9]按:“以”字亦未单独加注。《苏轼散文选注》注为:“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10]《苏轼诗文词选译》译为:“如果从它们变化的一面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确实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在。”[11]按:二书“以”字均未加注,亦未讲成“停止”。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有注:“以:相当‘于’字,在的意思。”[12] “以”可不可以讲成“于(在)”?可以。《史记·魏公子列传》:“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1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 “以”讲成“于(在)”似乎也通:“……那么天地万物连在一眨眼的工夫之内都不能保持原样。”

但笔者认为,此处“以”字讲成 “动词,通‘已’(止)”或“介词,于(在)”,貌似可通,但缺少确凿的语法依据,均不妥。确解究竟是什么?

请看先秦古籍中的两个句子: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2.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这两句都涉及到古汉语省略句的有关知识。第一句据《国语·鲁语上》“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14]可知,“必以情”后省略 “断之”这类意思的词语。“必以情”译为:一定会按照实际情况审理。此处“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可译为“根据”、 “按照”等。[15]第二句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其间不能以寸”句省略了动词,本为“不能以寸量”之意。全句译为:“如果道德品质很好的人,不去教育熏陶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支去教育熏陶那些没有才能的人,那么,那所谓好,所谓不好,他们中间的距离也相近得不能用分寸来计量了。”[16]此处“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17]

以上两句都省略动词或动宾结构,只留下“以·宾”,但具体省略了什么动词或动宾结构,在上下文中没有明确目标,需要结合上下文义细加辨别。[18]

再来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能以一瞬”与“其间不能以寸”同属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且结合上下文义都可补出“计”、“量”之类的动词。“不能以一瞬”即“不能以一瞬(量)”,“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可译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它,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快得竟然不能用一眨眼的速度来衡量。[19]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苏轼为何要选用这种句式来表达?从文体来看,《赤壁赋》是文赋,要求押韵,“瞬”与下句中的“尽”押韵[20];“瞬”后加上“量”就不押韵了。从行文习惯来看,古代写文章的人习惯于仿古[21],古代典籍中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为后世作家所喜爱,烂熟于心后见于笔端,亦属正常。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道不明而争于器,实不足而竞于文,其弊与空言制胜、华辩伤理者,相去不能以寸焉,而世之溺者不察也。”[22]其中“相去不能以寸焉”也是这种句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杨伯峻、何乐?著,语文出版社,2001.8

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出版,1960.1

3.《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出版,1999.6

4.《古代汉语实用教程》(朱声琦等编著,江苏人民社,1996.10

5.《实用古汉语虚词》(段德森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9

[1]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吕晴飞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P1158转载臧克家文。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P155⑨。

[3] 《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中华出版,1954.10)卷八:“将”犹“如”也,“若”也。《实用古汉语虚词》(段德森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9P763

[4] 《实用古汉语虚词》(同上)P899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P8534

[6] 《古代汉语虛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编,商务出版,1999.2P815

[7]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0P107

[8]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撰,中华出版,1983.10P207

[9]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出版,1999.6P1322

[10] 《苏轼散文选注》(王水照、王宜瑗选注,上海古籍社,1990.6P129

[11] 《苏轼诗文词选译》(曾枣庄等译注,巴蜀,1990.6P256

[12] 《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11P1017

[13] 《词诠》(杨树达著,中华出版,1954.11P352 以 (十三)介词 用同“于”,表时间。

[14] 《国语集解》(徐元诰撰,中华出版发行,2002.6P144

[15] 《实用古汉语虚词》(同上)P213214

[16]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出版,1960.1P188

[17] 《实用古汉语虚词》(同上)P211

[18]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杨伯峻、何乐?著,语文出版社,2001.8P833

[19] 《古代汉语实用教程》(朱声琦等编著,江苏人民社,1996.10P142

[20]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同上)P1322

[21]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同上)P784

[22]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清]章学诚著 仓修良编注,浙江古籍社,2005.10P2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