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我说教材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判定

本文是自己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主要是完善了类别,增加了例句,目的是为了教学中通过较多的例句让学生真正掌握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判定和解释、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对其进行整理、完善,敬请读到此文的朋友留言提出建议和意见。

判断文言文中的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看名词前有没有用副词修饰。如有,该名词则活用为动词。

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例句中,名词“义”前用否定副词“不”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合道义”。

其他例句:

(1)樊於期乃前曰 (上前)

(2)乃朝服,设九宾 (穿上朝服)

(3)左右既前,斩荆轲 (上前)

(4)秦地可尽王也 (占据、统治)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符合道义)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我说教材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一个特殊的语法现象,不易理解,不易掌握,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河北人民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同步训练·语文必修1》中有一篇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指导文章,现录于此:

考点对接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常常包含主语、谓语、宾语三个部分。如“我们学习文件”中,主语是“我们”,谓语是“学习”,宾语是“文件”。状语是修饰谓语的,如“我们[认真]学习文件”中的“认真”就是状语。有时一个句子含有多个状语,如“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文件”一句中就有两个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的,因为名词不能修辞动词。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如“夜缒而出”中的“夜”,本为名词,但却出现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我说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录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文中有一句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对这一句中的“故老”课本的解释为“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而“旧臣”就是“老臣”的意思。《语文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句的翻译是:“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有德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对于课本的解释和“教学用书”的翻译,我颇有不同意见。

 

(2017-06-06 09:57)
分类: 《论语》杂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一直将“传不习乎?”翻译为“老师传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分类: 语文论谈

一尊还酹江月”的“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语文论谈

从译文的遣词来看,“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显系“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的另一表述,它们在内容上没有本质的不同。而“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这样的表述,明显是将“靡室劳矣”之“劳”作为意动用法理解而得出的结论。但从语法上讲,“劳”若是意动用法,则它在句中应居于谓语的位置且带有宾语,而本句之中,谓语是“靡”,“劳”是谓语“靡”所关涉的对象,是宾语。“劳”既非谓语,当然便无从带宾语,自然也就不能以意动用法来论,而只能作一般的意义来理解。这样看来,译文中“以……为苦”之类的解释就明显是出之无据了,以之为基础而成的译文之有不妥也就不言而喻。至于“靡有朝矣”,解为“没有一天(是这样)”既简洁,又明了。像例中所引解为“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虽不令人费解,但不免有些牵强。“靡有朝矣”是一个单重否定句,而教材却将其译为双重否定句,使其意思走向了反面,这种翻译于字无据,完全是凭空而为,怎能让人信服?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分类: 《论语》杂感

事实上,孔子不但没有臣下无条件忠君的思想,即便是要臣下忠于职守,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主首先必须以礼使臣。

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时回答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八个字,总被人拿来证明孔子强调忠君。其实,即便从字面上看,这八个并列的词,也看不出单向服从的“忠君”思想:国君做得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做得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做得像儿子的样子。——这是非常明白的双向平等观念,毫无单向臣服的意思。

如果考虑到古汉语常常省略关联词语(以语气来表达语法),这八个字更为准确的意思是:国君先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臣子尽臣子的职分;父亲首先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然后才能有资格得到子女的孝顺。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语文知识

苏轼《赤壁赋》是传统名篇,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赤壁赋》中,以江水、山月作比发表议论,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揭示全篇主旨的“盖将”几句,则被称为“这篇赋的灵魂”[1]。然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究竟作何解?教材及各家注本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人教版教材注为:“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2]按:此处表假设的应是 “将”[3]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爱诗歌
除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虚写,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语》杂感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段最可以写孔丘的为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亦“不知老之将至”。

认得这个真孔丘,

一部论语都可废。



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今天偶翻先生的《尝试集》,看到了先生写的这首小诗。先生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的真正精神,很是有见地。这种精神就是看准了应该做的事就坚持不懈地去做,且持之以恒,终生不悔。

孔子明知道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