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说教材 |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选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节,阅读提示说:“这篇寓言故事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我知道好多书选这则寓言时都作了这样的或是近似这样的解说,但我读这则寓言却怎么也读不出消极来。庖丁的目的不是要“解牛”吗?他的解牛技艺之高,到了“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地步,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了。观庖丁解牛,已经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了。他“解牛”的任务完成的如此之好——“?然已解,如土委地”,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任务完成得圆满至极,工具又没有一点损伤,真是功绩最大,损失最小。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消极?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还有“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等等,和《论语》中孔子讲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何其相似。怎么出于儒家的孔子就是积极的,而出于道家的庄子就成了消极的了呢?这不是因人论事,因人论文了吗?
何况说“以无厚入有间”也不能算是避开矛盾吧,就算避开,最后不是更好地解决了矛盾吗?再者,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应该是积极的,怎么成了消极的呢?
愿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