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四)

(2023-05-27 17:03:32)
标签:

佛学

教育

文化

分类: 思·想无限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四)

接上一篇

   万法归禅
  佛教到了中国,它在形式、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更重要的变化是在佛教宗派的建立上。因为宗派在印度是没有的。
在印度,无论是在原始佛教时期,还是发展到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都是不同的学派、部派,部派其实也是因为学派的不同而形成的。大乘佛教开始是中观学,后来是瑜伽行学,最后是密教,都没有成为一种宗派。而在中国就出现了宗派。
 宗派的建立可以说是跟中国的整个文化环境有相当的关系。
  在印度,是没有寺院经济的。僧人到了中午要拿着缽排队沿街乞食,现在我们到印度还能看到这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在藏传佛教里面看到的,出家都是家里供养他,他是背着粮去出家的,家里也定期给他送吃的、送穿的。
但在内地的寺庙就不一样了,内地的寺庙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寺庙经济,也就是说寺庙有一些固定的财产。比如说梁武帝三次要舍身出家,但皇帝出家了,这个国家怎么办?于是大臣们就拿出国家的财产把他赎了回来,这些财产送给了寺庙,寺庙当然就很有钱了。也有很多人捨宅子,北宋的王安石就把自己住的宅子送给寺庙当庙产。还有送地的,到解放的时候,北京的潭拓寺的土地不仅在北京周围有很多,而且远至河北、山西都有,寺庙就通过出租土地来挣钱。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四)

应该说,中国佛教之所以出现了宗派,并且还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跟寺院经济的发展是有相当关系的。有了一定的寺院作为根据地,又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宗派的生存自然就不会太困难。
  当然,从道理上来讲,中国的寺庙都是十方的丛林,不是私有的,而是所有的佛教信仰者的共同财产,或者是国家的财产,所以并不一定固定在某一个宗派下面。但是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一个宗派来主持这个寺庙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都有哪些呢?主要是这样一些,一个是天台宗。天台宗是最早形成的一个宗派,它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以中观理论构造教义,提出了一些十分有特色的理论,像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然后用止观的修行方式来俢证。天台宗强调止观双修,也就是坐禅的方法,通过止观来调身、调息、调心,来坐禅、俢证。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四)

   另外一个有特色的宗派是华严派。华严宗四以《华严经》作为宗经的。为什么天台宗选择《法华经》,而华严宗选择《华严经》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佛教的教义在理解上有所不同。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讲的佛教教义在佛教里面是最高的,华严宗则认为《华严经》所讲的道理是最高的。华严宗认为《华严经》可以包容一切,是最融通、最圆满的。所以,就发挥《华严经》里面的一些思想,建立起圆融无碍、法界缘起这样一套理论,以及十向到十果位修行方法。
  还有就是净土宗。净土宗本来是佛教所有宗派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所谓净土,就是清净的国土,也就是一种佛的境界、一种涅槃的境界、一种觉悟的状态。它本来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为了形象化,就出现了讲东方净土的、讲西方净土的、讲弥勒净土的----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中国净土宗是强调西方的净土,强调西方极乐世界,认为通过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中去。
                                                                 南华禅寺-曹溪门

本来念佛也是各种各样的。念就是念头的念,心中想念也是念,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也有称名念佛就是口念佛号。中国净土宗选择了称名念佛作为主要的修行办法,认为这样就可以以功德圆满,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这也是中国的特色。
                                               六祖慧能真身

  最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是禅宗。坐禅、修禅本来是一种很普遍的方式,不仅仅是佛教各个宗派,甚至佛教之外包括婆罗门教都可用。但是禅宗却把它变成了自己宗派的称号,就是因为它破除了禅的外在的形式,不执著于坐禅,而强调禅应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禅宗认为,行、住、坐、卧里面都有禅,担柴挑水里面也有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间就有禅。而禅根本核心就是把握本性清净、原无烦恼的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这一点。也就是说,所有的烦恼都是外来的,你内心本来是没有的。如果你没有觉悟到这一点,那么处处都是烦恼,因为你总把烦恼当成自己的。但你如果觉悟了这一点,就不会再为烦恼所扰了。为什么?本性清静嘛。就是那句俗话所说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禅宗的修法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可以修的,这就是中国禅宗的入世精神。禅宗本身也强调这一点,就像六祖慧能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是不能离开当下生活的。
                                                                     六祖慧能的瘗发塔

  禅宗的形成是中国佛教的最大的特色,也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具体体现。禅宗不但具有中国特色,还充分发挥了印度大乘佛教的那种人文精神。它不拘泥于坐禅的形式---处处是禅,事事都是禅,时时都有禅,而且从根本上破除了对所有偶像的崇拜,包括佛像、经典、祖师。
  禅宗里,可以呵佛骂祖,可以随意丢弃经典,甚至把经典撕下来当做盖酱缸的东西。当然并不是说要提倡这种极端的形式,但如果你有执著的话,我就得拿这个来破你,无论是对经书的执著,还是对偶像的执著。
  禅宗专门强调自性弥陀,强调佛就在你心中,即心是佛,要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而不是去向外求,佛不在外面。成佛也不能靠别人,别人只能帮助你,但不能代替你,你得靠自己,也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是自己得到解脱。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四)

六组慧能手植古荔枝树

  
应该说,禅宗的这种人文精神跟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内在的契合。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人的自我提升。并不是说要去做一个神,而是强调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儒家圣贤就是完美的理想的人。怎样才能成为理想的完美的人呢?就要靠自己的修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在这一点上,儒家跟佛教特别是禅宗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时间上已经超过了佛教在印度本土流传的时间。之所以能够这样,就是因为它在中国本土化了,而且更中国的文化又有内在的契合,这就使得中国人在接受它时没有太多的障碍。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二)
  
  待续)
 本書是樓宇烈教授首部面向公衆的文化普及著作,樓宇烈教授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多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爲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2007年首度出版後,讀者好評如潮;此次再版,他作了全面修訂,並撰文導讀,引領讀者發現中國文化之美。

本博文系本博主编辑转摘,转摘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博主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博主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博主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