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1日
标签:
佛学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真·实生活 |
接上一篇
解决了内容的准确性问题,接下来佛教所要面临的就是教义本土化的问题。前面讲过佛教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冲突,反映出来的其实主要是儒跟佛的冲突,特别是刚才讲过的出家、忠孝等观念。
于是,佛教就尽量强调儒、佛的一致性,尽量强调佛教并不违背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出家其实是为了更大的忠和孝,因为是为了要解救众生,这是中国人能够接受。因为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中国人认为孝应该服从忠,小家要服从大家。当时佛教反复强调出家能使众生都得到解脱,当然中国人就很容易接受了。这样儒跟佛的冲突也就渐渐地减弱了。
另外在印度,佛教是比较强调苦行的,即所谓的头陀行。这也是婆罗门教的传统,为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一般的修行者就是三件衣服、一个缽、一张席子,是很清苦的。
佛教的修行也不是一世就能成功的,往往要累世的修行。这个方式到了中国后也发生不少变化。。虽然有一些宗派也讲累世修行的问题,也讲修行有许许多多阶梯,要一步一步上去才能最终成佛,但是在中国占主流的禅宗强调是顿悟,强调的是一生就有可能成佛。这也可以说是佛教传到中国后发生的一大变化。
还有一点,早期佛教在印度应该说是一种出世的宗教,特别强调通过个人独处的修行来悟道。到了大乘佛教时间,才开始强调出世和入世的不二,《维摩诘经》里面专门一品叫《不二法门》,强调“世、出世不二”。
所谓“世、出世不二”,就是不能离开世间来求出世间,出世其实就在世间的生活中。烦恼和菩提不是两个世界的东西,生死和涅槃也不是两个世界的问题,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大乘佛教的思想到了中国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禅宗的《六祖坛经》里面讲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特别强调在现实世间来求得解脱。
所以,在印度出世性格比较强烈的佛教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不那么极端了,更强调只有入世才能够真正出世。中国佛教的入世精神是非常强的,或者说世俗性格非常强。
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宗旨是要度尽众生,它的志向就像地藏菩萨大愿所表述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要救众生,不入世怎么救?强调这种慈悲精神就使得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强调了入世的这一面。
那怎样去解决入世后面临的污染呢?如何保持出世的品格,做到即入世又不跟世俗同流合污呢?中国佛教的宗旨是:以出世法做入世事。这样就把二者调和了。
本書是樓宇烈教授首部面向公衆的文化普及著作,樓宇烈教授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多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爲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2007年首度出版後,讀者好評如潮;此次再版,他作了全面修訂,並撰文導讀,引領讀者發現中國文化之美。
以出世法做入世事

待续)
本博文系本博主编辑转摘,转摘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博主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博主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博主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