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茵陈

(2008-07-08 17:56:21)
标签:

茵陈

黄疸

新生儿

散文

屈文平

文化

分类: 散文

茵陈

屈文平

茵陈

在家乡那连绵起伏的沙丘之上,庄稼长得不怎么样,可野生茵陈却出奇之好,在少雨干旱缺少养分的土壤中,扎满了茵陈发达的根系,几乎每一座沙梁上都星罗棋布地长满了茵陈。农村孩子从小就在父辈的教导下,识得乡间百草,虽不晓得其学名,更不知其科目类属,但从感官上还是能够辨别得出其身份和俗语称谓。茵陈便是我识之较早的一种野生植物。

每次下地劳作,手指也常触及茵陈,也常嗅到茵陈所散发出的那股特殊的清香。从长辈的口中得知,茵陈是一种药材,至于这种生长在家乡贫瘠土壤里的植物究竟有何疗效,能治疗什么病,就不得而知了。而真正认识并了解茵陈,却是在一个多月前。

儿子辛辛出生后一切都很顺利,孩子生得秀气喜人,吃奶、睡眠、大小便等各项状况都非常良好。出院当天,医生在做日常检查时说孩子有黄疸,建议我们给孩子做个检测。

听了医生的话,我忙把孩子抱到新生儿检测室,经过检查孩子的黄疸指数远远高出正常标准许多。医生说必须住院,马上去照蓝光,又把黄疸对新生儿的危害给我讲得非常严重。听得人心里顿时阴云密布,我问照蓝光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治好。医生说至少要十天,具体要看实际情况。想到刚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就要与父母隔离,饱受疾病的折磨,我心里难过极了。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我告诉医生出院手续都已办好,反正家距离医院也不远,能不能每天把孩子抱来,接受蓝光治疗。医生很坚决地拒绝了我的请求,任凭我如何央求,都无济于事。当我把医生的检测结果和建议告知给妻子后,身体极度虚弱的妻子再也忍不住地抱头痛哭,初得贵子的喜悦顿时被伤心的泪水冲洗得黯淡起来。

怀着无比伤痛的心情,我给远在老家的父亲打了个电话,告知了具体情况。父亲很冷静地告诉我,大部分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让我不要惊慌,说他自由妙方,可保孩子药到病除。

我很纳闷,医生说得那般严重的病情,怎么父亲会如此不屑一顾,难道是为了安慰我有意这么说的,可仔细一琢磨,感觉又不像,父亲总不会拿自己孙子的安危去开玩笑吧?我心里很不踏实,可最后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劝告,没把医生的话当回事,在医生的指责声中依然地抱着孩子出了医院。

第二天,父亲便托家乡的班车给我捎来一个包裹。打开包装一看,里面只是一些晒干了的茵陈,再无别的。我顿时大失所望,原以为父亲从民间求得了什么灵丹妙药,来医治孩子黄疸,没想到就是些茵陈呀!

尽管对父亲的草药没抱多大希望,可我还是遵照父亲的嘱咐,用茵陈泡了水给儿子喝,起初还想着那么小的孩子,会喝这种颜色澄黄略带怪味的水吗?可把奶瓶一送到孩子的嘴里,我的这种顾虑便彻底打消了。小家伙张开嫩嫩的小嘴很快就吮吸起来,看着奶瓶中的药水越来越少,我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了下来。

坚持喝了一周,儿子身上的黄疸开始消退,没过多久就彻底褪尽了。真没想到生长在家乡荒野中的这些不起眼的茵陈,竟然治好了儿子的病。我开始对茵陈这种植物产生了好奇。

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我这才明白,原来茵陈属于菊科类植物,性凉味苦,是清湿热,退黄疸的主要药物。汉代的著名医学著作《伤寒论》中记载的药方茵陈蒿汤,至今仍然是中医治疗传染性肝炎、黄疸症状的主方之一。另外,茵陈还有很好的清热止痒、爽身效果,用茵陈煎汤兑入水中洗浴,可以治疗全身风痒、头皮瘙痒等症。

另外,在民间还流行一句“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谚语,说的是茵陈采摘的季节很重要,在这个季节采摘的茵陈不仅鲜嫩而且药用价值极高。记得小时候,奶奶很喜欢用茵陈蒸麦饭,我便常到野外采了鲜嫩的茵陈供奶奶食用。茵陈蒸的麦饭带着一股浓郁的苦辛味,我是很少吃的,可奶奶却吃得很香,还教育我说,茵陈麦饭再难吃也比自然灾害年代的草根树皮好吃多了,况且茵陈麦饭还是包治百病的药膳呢?

关于吃茵陈,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连年欠收,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人骨瘦如柴,面色蜡黄,两眼无神,腹涨呕恶。华佗诊断后,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病。于是就给她开了几个方子,让她回家好好调理,或许能延长寿命。

半年之后,这位女人来感谢华佗病治好了她的病。华佗见她气色正常,身体健壮,非常惊诧,就问她平常都吃了些什么。

女人说:“连年闹灾荒,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蒿遍地,我们就以野蒿当饭吃。”

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从此,华佗每逢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民间也便有了吃野蒿的习俗,而传说中的野蒿便是今天的茵陈。

明白了茵陈的这些药理疗效,想到在艰苦年代茵陈为穷苦百姓所提供的方便,我开始对这种生长在不毛之地的野生植物顿生敬意,不仅是因为它医好了儿子的病,更为它那种生生长在恶劣环境中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秉性造福人类的精神所打动。对于茵陈,我从内心充满了一份深深的感激,而对茵陈的敬意,也甚至高过了对当初给儿子做检测医生的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父亲的烧饼
后一篇:村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