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色农业鼓了农民腰包

(2007-05-22 08:14:29)
分类: 新闻

                      特色农业鼓了农民腰包
                                                     
                                       1、路遇大棚“游击队”
 
  5月15日,记者前往大荔县采访设施农业的收获情况,出了该县县城沿着通往朝邑镇的公路一路前行,两旁尽是满眼翠绿的果园,间或金浪翻滚的麦田。车行十几分钟后,路两旁的设施农业大棚渐渐多了起来,南北走向的大棚沿着东西公路一字排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路边时不时的有瓜农在紧张地忙碌着装箱子,装好的瓜箱在路边堆成了一道美丽的墙。
  看到有几位瓜农悠闲地坐在地头拉家常,我们也下了车,坐在一条水渠的沿边上,和他们交流了起来。一位叫卢现宝的农民告诉我们,他是双泉镇人,1998年的时候,村上发展起了大棚种植,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搞大棚种植哈密瓜,由于大捧哈密瓜不仅对管理技术要求很高,土地也要不断地倒茬,种一年哈密瓜的土地要倒5年的茬,因此,他们村95%的农民现在都纷纷走出了村子,到周边临近乡镇的村子里承包土地来搞,打起了大棚种植的“游击战”。
  卢现宝指着旁边另外两位农民说,这两位也是双泉镇人,也都在这里包地搞大棚,种植哈密瓜。
  卢现宝的身后就是白色的塑料膜大棚,14米宽的大棚内,生长着他们生活的希望。指着他身后的大棚,我们问这些瓜订出去了吗?他说一周前就已经订给了一位上海的客商,19日就要采摘、装箱子呢。卢现宝憨厚地笑着说:“订得太早了,价格有些低。每斤才订了1.2元,现在的行情已经是每斤1.6元了。”
  卢现宝说,他今年承包了6亩地,每亩能产哈密瓜3000多斤,照今年的价格一共能收入2万元吧。明年他肯定还要搞大棚哈密瓜,目前新的土地还没找好。
  据随行的伯士乡干部介绍,该乡今年共发展大棚哈密瓜1800亩,其中98%是外乡的大棚“游击队”在经营,本乡群众受大棚“游击队”的影响也很大,有部分群众也开始尝试自己搞大棚。
  据了解,大荔县双泉镇今年像卢现宝一样在外地种瓜的农民达到4800多人,在外种植哈密瓜8000余亩。

                         2、哈密瓜熟了瓜农笑了

  在我们与卢现宝交谈期间,坐在一旁的双泉镇东野村村民刘新房一直显得很活跃很兴奋,黝黑的脸上不时地溢满了笑容。卢现宝说,刘新房今天早上刚以每斤1.6元的价格,卖了2万多斤哈密瓜。难怪这位朴实的农民如此的高兴,原来是哈密瓜的香甜在心间激荡的结果呀。
  刘新房说,他搞大棚哈密瓜种植也有七、八年的历史了,前些年没有搞大棚时,家里主要靠苹果、棉花等作物维持生计,收益不是很好,仅能满足温饱。后来村里发展大棚哈密瓜,他也学着搞,结果发现种哈密瓜还就是比种棉花收入高,于是他就年年专搞大棚哈密瓜。
  在距离卢现宝和刘新房的大棚不远的路边,远远看去堆了许多瓜箱子。走近后,一眼看见在田间的一片空地上有座哈密瓜堆起的小山,10多位农民正围着瓜堆子,忙着清洗、套袋、装箱子,虽然天气不是特别热,但她们却头戴遮阳帽,脖
子上耷拉一条毛巾,干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
  我们问忙一天给多少工钱?一位套袋的妇女说:“一天25元工钱。”
  问这是谁家的瓜?一位农民指着正朝我们走来的中年男子说,这是主家。
  中年男子告诉我们,他叫王忠斌,是双泉镇西一村人,今年在伯士乡承包了9亩土地,搞了5个大棚,种植哈密瓜,瓜是早上刚摘下来的,还没有过秤,估计能产3万多斤吧,全部以每斤1.45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一位客户。
  问他感觉今年的市场行情怎么样?这位朴实的汉子“嘿嘿”一笑,说:“好着呢,都是政府引导的好呀,要是放在前些年,今年情况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3、好收成缘自好政策

  其实,记者在大荔县看到的这一幕,只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实施“三件大事”、“五本账”以来,降压减负,增加群众收入,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真正实惠的一个缩影。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全力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出问题。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等一系列举措,我市“农民工培训工程”进展顺利,农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得以拓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粮、棉、果、菜、牧、林特等主导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涌现出了350个一村一品的典型村,其中199个村被列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华县的大棚蔬菜、富平的柿子、韩城的花椒、临渭区的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2043元,较上年度增长8.6%。
      特色农业欣欣向荣,东秦百姓其乐融融。“三件大事”、“五本账”鼓起了渭南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了渭南百姓生活的自信,相信渭南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