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在秦风秦韵的熏陶下,古老的秦东大地曾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秦腔艺人,他们前赴后继活跃在秦腔艺术的舞台上,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从爆发到沉寂,从繁荣到衰落,秦腔艺术在每一段发展历程上,在每一个脚印中,都溶入了无数秦腔艺人太多的心血,是他们用自己毕生的爱与信仰,生命与激情,铺就了秦腔艺术的成长之路,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在秦腔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秦腔戏剧创作方面,有元代杂剧作家李仲章,大荔县人,元大德年间曾作过德安府判官,不久升为耀县知府,曾创作出了《卓文君白头吟》、《金章宗断遗留文书》等剧作,在当时极为轰动,民间有“只闻《鬼薄》姓名香,不识前贤李仲章,《白头吟》喧满鸣坷巷,咏诗文胜汉唐,词林老笔轩昂”的赞誉;有晚明传奇作家王异,合阳县人,青壮年时,屡试不第,遂改名无功,在家潜心从事戏剧创作,一生创作有大型传奇剧《弄珠楼》、《检书记》、《花亭记》、《灵犀佩》等七种,还有改编剧《水浒记》、《种玉记》两种,另外创作有大量散曲,广泛流传于民间;还有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李灌,合阳县南顺村人,明崇祯年间科举人,李灌博学多艺,才思敏捷,26岁时即“累冠诸生,名弛三辅”,他大胆地对线腔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明朝灭亡后,他坚决反清,编写了《黑山记》一剧,并亲自登台演唱,此后还创作了《煤山记》等30多种剧目;在戏剧艺术的发展里程上,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李芳桂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位被群众称为“李十三”的剧作家,对于秦腔艺术乃至整个中国戏剧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十三创作的戏剧统称“十大本”,例如《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等,其中《春秋配》、《火焰驹》、《白玉钿》早已被其
它剧种移植,并成为其传统剧目;在秦腔戏剧创作上,还有李桐轩、李约祉、高培支、吉子长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是他们推动了秦腔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秦腔艺术的表演方面,魏长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他把秦腔艺术推向了全国,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光芒。魏长生,字婉卿,乾隆、嘉庆年间四川人,13岁时即到大荔、蒲城一带的民间秦腔班社学戏,不久登台演出。魏长生在化妆上改“包头”为梳水头,在旦角表演上讲求形神兼备,并创造了“踩跷”的特殊表演形式,秦腔艺术被魏长生带入京城,一经登台,立刻风靡京师。后来,魏长生又抗着秦腔这面花部戏曲的大旗,带着秦腔班社经河北、天津、山东到达扬州,在扬州连演四年,使扬州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烈场面。
还有秦腔艺人申祥麟,渭南河西崖底村人,乾隆时期著名的秦腔演员。申祥麟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被父亲送入戏班学艺,主工旦角,1765年到湖北汉阳拜名伶金蝉儿为师,在其家一边做佣人,一边悉心模仿女性举止、动作和生活状态,对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止,暗中详察,细心琢磨,艺技提高很快。后在武汉演出,誉满武汉三镇。1773年返回陕西,加入陕西有名的秦腔班社“双才班”,与同一时期“江东班”的樊小惠、姚锁儿齐名,被称为“三部绝曲”。
此外,在古老的东秦大地上,还有王谋儿、杜升初、史才长、王武汉、拜家红、李玉民、李文宇等一大批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深沉的梆子,优美的胡琴,记录着历史,诉说着变革,也倾诉着一辈又一辈秦腔艺人的泪语心声。
还有秦腔艺人申祥麟,渭南河西崖底村人,乾隆时期著名的秦腔演员。申祥麟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被父亲送入戏班学艺,主工旦角,1765年到湖北汉阳拜名伶金蝉儿为师,在其家一边做佣人,一边悉心模仿女性举止、动作和生活状态,对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止,暗中详察,细心琢磨,艺技提高很快。后在武汉演出,誉满武汉三镇。1773年返回陕西,加入陕西有名的秦腔班社“双才班”,与同一时期“江东班”的樊小惠、姚锁儿齐名,被称为“三部绝曲”。
此外,在古老的东秦大地上,还有王谋儿、杜升初、史才长、王武汉、拜家红、李玉民、李文宇等一大批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深沉的梆子,优美的胡琴,记录着历史,诉说着变革,也倾诉着一辈又一辈秦腔艺人的泪语心声。
在秦腔悲怆的唱腔中,我们听到了一代又一代秦腔艺人同命运抗争的呐喊,在这呐喊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祖先的影子,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痛苦而无奈的挣扎着,而古老的秦腔艺术,分明就是他们迟来的信使,
把一份深深的渴望和长久的期盼,传递给我们这些晚辈,让我们所有感伤的情愫,一时间都化作了对目前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
前一篇:秦腔随感(二)
后一篇:秦腔名旦张彩香(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