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秦声古剧
渭南地处八百里秦川的最东部,东临黄河,南依秦岭,渭河、洛河两条黄河的主要支流穿境而过,受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渭南这块13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在孕育了古老而璀璨的农耕文明同时,也成为全国文化繁荣兴盛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约20万年的“大荔人”、“羌寨文化”和沙苑文化,催生出了举世著称的西音,古老的秦风秦韵就是从西音的襁褓中走出,走上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走进千千万万个大秦儿女的心灵,构筑起古代秦地文化的宏伟殿堂。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舞乐歌诗中,《诗经》的古风开始吹拂着苍茫的秦川大地,吹开儒家思想的大门,也吹开了中华文明的绚丽之花。随着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秦人玄昂的气势和强悍的性格得以充分的展现,秦文化的空前繁荣,使得秦风秦韵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风骨,大秦之声开始传扬四海,响彻云霄,铿锵的王者之声,终于迎来了一个“馆台北阙笙歌于洛滨,珠阁西聆箫曲于秦野”的乾坤盛世。角抵戏、散乐、傩戏、参军戏、唱经、唱曲子、唱道情等艺术形态遍地开花,与秦风秦韵相溶合,终于孕育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剧种——秦腔。
经过一种艺术形态和另一种艺术形态的不断交替演变,经过一辈又一辈艺人的艺术接力,滥觞于唐以前的秦腔古剧,在宋元间开始形成许多不同声腔的戏曲剧种,到明清两代已经逐渐达到鼎盛时期,呈现出一派云蒸霞蔚的戏曲胜境。据康熙年间张鼎望所著《秦腔论》记载:“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秦腔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因为它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出三秦人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它的唱腔里和着黄土高原的风沙,夹杂着黄河奔腾咆哮的旋律,是一股自黄土深处冲出的爆发力,是三秦人对生命的大苦大悲的一种宣泄和呐喊,也是三秦人真诚、厚实的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