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文平
渭南在历史上便享有“关中学府”的美誉,进入90年代以后职业培训事业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全国有名的职业培训基地。经过十几年的风雨洗礼,渭南民办职业培训事业经历了几番阵痛,几番改革,几番探索之后,开始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挺立在市场面前。市场经济的涛声带给了渭南民办职业培训者以崭新的视角,同时也唤醒了他们蛰伏心底的远大梦想,终于在2005年国家加大扶贫教育力度的大政策背景下,一些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始顺风使舵迎头赶上,实现了职业培训向规模化的转变,从而跃升为渭南职业培训行业的后起之秀,与先前已经在社会取得很大影响的几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一起充当了渭南民办职业培训队伍的“主力军”。也有一部分学校由于没有迅速实现自身的原始积累,开始在这场新的行业变格中被挤上淘汰的边缘。职业培训行业出现了所谓的“马太效应”。
“庭院式”培训学校要清理财产
8月26日中午,得知开发区万国商城内有一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因为生源紧张办不下去,要处理一批电脑,朋友遂邀记者一同前往。在万国商城南段的一排两层平房内,记者见到了这个学校的负责人。据其介绍,该培训学校注册成立于2000年,学生最多时有80多人,平均保持在30多名学生。2005年招生情况不好,只有8名学生有报名的意向,学校开不起班,最初办学的几位合伙人便蒙生了退出这个行业的念头,学校的课桌、架子床、电脑等校产也打算低价处理。
9月5日记者在渭南市渭桥附近一所职业培训学校了解到,该学校截止目前共招收新学生40多名。学校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今年招生情况不好,往年可以招收70多名学生。”
9月5日下午在开发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记者了解到该学校目前共招收新生30多名。
规模化学校欲打公告致歉停招
9月5日上午,记者从渭南培华艺术学校了解到,该校今年招收新生数量目前是1000名左右,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还要多。赵良东校长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今年招生的形势好呀!目前新生数量还在增长,照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天,我们学校还得打出停招公告来向社会各界致歉!”
9月6日上午,记者从兴华培训学校副校长王炜处了解到,该校今年招生形势一片大好,今年学校还在街心花园成立了新校区,目前新校区有学生400多名,开发区老校区有学生390多名。往年全校学生总数始终保持在400名左右,今年翻了一番。
9月6日上午,渭南东府教育学院校长李文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该校新生已经招收了450多名,是往年新生数量的两倍。
扶贫力度的加大加速了行业内“洗牌”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安置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根据省扶贫办的统一安排,渭南市扶贫办在2005年7月中旬就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并且确立了定点的培训机构,2005年培训目标是5300名贫困户子女。
“扶贫力度的加大加速了民办职业培训行业的洗牌!”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其中奥秘,这位业内人士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贫困户子女参加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只要手续齐全,一律免交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学校只收取每人每月150元的生活费、23元的体检费、19元的保险费等就可以入学了,按这个收费标准折算起来家长的总支出比社会价格要低二分之一还要多。所以学生们都涌进了取得免费技能培训资格的学校,这些学校不论从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上都比较优越。
四大因素把部分学校推向淘汰边缘
除大的政策背景外,市场法则也是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举步维艰的主要诱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渭南民办职业培训行业之所以会出现“马太效应”尤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观念已经不再是前几年那样盲目,已经趋于理性化。以前是学校带着资料去村里接学生,现在不一样了,家长往往要“货比三家”,亲自带孩子到多个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有的甚至先让孩子试读一阵子再作最终打算。这样以来,那些师资力量比较落后,学校硬件设施、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就出现了危机。
主观因素方面:其一、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标准太低,规模不够上档次,学校职能转变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其二、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大都是租赁的校舍,有的一年要搬好几次家,今年在这里,明年在那里,这种常年“打游击”的做法,对于学校向品牌化发展很不利;其三、没有科学化的管理,有部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实行的是家庭式管理,学校的大部分领导都是自己的亲戚,有管理才能的人在这里类学校才能根本得不到发挥。
注释:
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