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仁学思想的发展
(2012-04-21 10:08:23)
标签:
孟子公孙丑上性善论梁惠王上杂谈 |
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仁政学说向外推广仁的作用。
(一)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
第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性善论的论证
孟子用事例来论证人的性善: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进井里,在旁的人总会拉他一把,这样做的动机,不是为了巴结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邻赢得赞誉,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叫声,它只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反应,源于人内在的“不忍人之心”。如果将此心扩展开来,则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仁义礼智既为人所固有,所以说人性是善的。
第二,“人皆可以为尧舜”——性善论的结论
正因为人就其本性而言是善的,所以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上》)。至于现实中人不能皆善乃至为恶,则是因为受环境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本性的缘故。
第三,“善浩然之气”——善性的修养
为了发展善性,必须善养“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一种以仁义为基本内核的“至大至刚”而“塞于天地之间”的崇高精神境界。人若具有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他就不会被外在的物欲和威胁所左右。在这里,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以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浩然正气。这种“不淫”、“不移”、“不屈”以及“不愧”、“不怍”的人格精神,就是人最崇高的精神力量。
(二)“仁政”学说:向外推广仁的作用
第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在孟子最为典型的表述,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社稷本是土地和粮食的象征,因土地和粮食乃立国之基础而引申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但国家政权说到底是由人来执掌的,作为上下尊卑的等级制社会的基本构成,民众与君主的关系就成为孟子民本思想考虑的首要的内容,即民贵君轻。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利用了在他的时代尚有权威的天意来表达,但“天”的概念在这里只是一个空框子,天意实际上只是民意的表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万章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第二,“制民之产”的民生思想
孟子仁政学说的基本主张是“制民之产”(《滕文公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第三,“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而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德”和“以力”的不同。“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通过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得以向内外两端延伸,形成了内圣外王的理论格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