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替“奸商导演”冯小刚捏一把汗

(2010-07-14 09:49:40)
标签:

奸商

唐山大地震

片子

冯小刚

娱乐

分类: 散漫集

朱方清

继在唐山的万人首映礼后,冯小刚携《唐山大地震》的主创来到北京。该片此前曾举行多场试映,有影评人提出“过分煽情”和“植入广告明显”的批评。冯小刚昨日趁机回应,称自己的电影打动观众就算成功,从不去管影评人的评价;而植入广告自己仍会坚持做下去,只要植入恰当就没有问题。(7月14日《北京晨报》)

http://www.zjol.com.cn/pic/0/03/80/30/3803000_008931.jpg

《唐山大地震》还未公映,冯小刚早早就做足了“预热”的功夫。前在一两个月,该片就频频跃入公众的眼帘,而冯小刚主导的热捧声浪比夏日骤升的温度还要火热。诸如“情感史诗”、“催泪大片”、“是人都会哭”、“票房稳拿5个亿”等等,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新近更有将最低票价提至35元的举措,给人的感觉这部片子不叫座都不行,冯小刚们就只等坐收渔利安心数钱了。

然而据看了影片试映的观众说,《唐山大地震》还“潜伏”着另外一条吸金渠道,就是在片中存在大量植入广告,包括飞利浦电话、宝马汽车、剑南春、中国人寿、工商银行等赫然有名,且植入方式露骨而滑稽,多次引发观众嘘声或爆笑。冯小刚曾放言该片“不可以令你笑,可以令你哭”,看来他高估了自己对观众的控制力,也忽略了金钱在艺术作品中潜在的副作用。

兴许冯小刚一直认为自己植入广告手段高超,不动声色,会将其副作用化为无形。他自己也强调此类做法其实也在“考验导演的功力”。但是他可能忽略了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尤其在喜剧片和悲剧片中植入广告,观众的评判尺度和标准自然会大不一样。拍电影要赚钱不假,但是不分题材差异不顾社会价值及观众感受,一味将赚钱做为终极追求,将赢利模式无孔不入地发挥到极致,那与“奸商”何异!

从已经通过媒体发布的观点来看,冯小刚还有一个逻辑是反正我拍片子下功夫了,片子也让人哭了,在这基础上我加点商业元素不是罪。但是这就更加使我不由得想起某些街头乞讨与农村哭丧的场面,你看那又是磕头又是泣诉,悲天恸地的,的确很“感染”人,也能换来不少赏赐。然而事后识破一些假乞丐真面目的人不免恶心。虽然拿这类事情与冯小刚做比较有失恭敬,但是其颇有些异曲同工的电影操作手法,又让人实在难以替其洗刷“藏奸”的嫌疑。

唐山大地震以30万人殒命被称为国殇,那些逝去的同胞仍被许多人寄予无限哀思。特别是那些地震幸存者,内心无疑深藏着挥之不去的痛。对于这样的重大灾难,我们不能停留在一段时期的悲哀悼念,而应长久铭怀,以示尊重生命。冯小刚将其拍成电影,并且以悲情、感动、励志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爱为基调,是不错的。但正因如此,就应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公益性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使其成为一部接近纯粹的商业片。任何借助国难的功利性企图,都是奸滑的小商人伎俩,都是对逝者的不尊,是对幸存者的刺痛,是对公众普遍价值的蔑视和践踏。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与市场效果,也终将大打折扣。

想起某电视台曾经一边播报突发血腥事件的惨烈,一边用死亡人数设定手机短信竞猜,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冯小刚在《大地震》中植入如此多的广告(据说额度高达1亿元),这二者的性质又有多大区别呢?冯小刚以多年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个国内出色的导演,但是我也很为他越来越明显的“奸商”作派捏一把汗。导演毕竟不是商人,比拼谁赚钱最多那是商业巨头们的事,作为导演,恐怕还是首先要用好的电影征服人心,赚钱只是副产品罢了。

替冯小刚导演担心的还有一点:《大地震》这么好的题材,为何也要如此急功近利呢?这部片子真的创下5亿票房又如何呢?拍电影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下一部你又该怎么办!

 

李连杰37岁立遗嘱有何隐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