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子怡40万美金推倒诈捐门?

(2010-06-02 09:58:56)
标签:

孤残儿童

美金

关爱

章子怡

德阳

娱乐

分类: 散漫集

朱方清

6月1日,四川省德阳市政府举行灾后重建项目——“德阳孤残儿童寄养培训和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信息发布会。该项目主要资助方之一章子怡现身发布会,并在与小朋友们合照时哽咽落泪。据悉,章子怡基金会将捐献出账户中全部资金,即2008年5月21日章子怡在戛纳一次性募集的40万美金,并将按协议规定将款项汇入关爱儿童组织的相关账户。(6月2日《华西都市报》)

 

图文:章子怡德阳项目儿童节启动-章子怡落泪

        章子怡与震区孩子们合影时哽咽落泪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关爱儿童组织负责人Robert Glover表示:自2008年5月四川地震之后,章子怡和其发起组织的“章子怡基金会”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并一直关注考察他们的项目,双方经过长期的沟通洽谈达成共识。2009年11月,该项目正式获得政府的批准立项之后,“章子怡基金会”决定将以资金捐赠方式,捐出基金会中所有在戛纳一次性募集的40万美金作为该项目的定向资金。该项目将会使成百上千名儿童受益,对德阳当地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关爱儿童组织”对于“章子怡基金会”关爱儿童的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后,章子怡上台致辞,她的语速很慢,虽然有演讲稿,但在发言过程中几次都停下来思索。章子怡首先表达了对德阳市政府及媒体的感谢,接着她表示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家”的认识:“家对我来说,就是挡天遮雨的屋檐,是夜晚归来时的灯火,我们可以在家里偷偷流泪。08年5月12日,听到地震消息后,我忍不住哭了,那么多家庭支离破碎,孩子失去父母。希望大家能为他们做些事情,也许不能还给他们真正的家,但能给他们桌椅,能给他们挡风遮雨的住处。”

 

章子怡还和到场的数名孤残儿童合影,孩子们唱起了《感恩的心》。发布会结束后,章子怡再次来到曾经探访过的德阳社会(儿童)福利院,给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带来了礼物,共度六一儿童节。至此,在5.12汶川地震后,章子怡在戛纳一次性募捐的40万美金将全部捐给关爱儿童组织,落实在四川德阳的“德阳孤残儿童寄养培训和流浪儿童保护中心”项目。

 

时至今日,这场引爆公众眼球并给当事人带到巨大困扰的捐款风波,终于见到了曝光。2008年四川地震后,章子怡以个人名义向中国红十字会捐了100万元人民币,但由于手下工作人员之间沟通的问题,导致其中16万元一直没有到帐。章子怡表示对此事“承担主要责任”,并迅速补足了差额。另外一个广为争议的数字是戛纳募捐款项,有传言是一百万美元。对此章子怡解释说,她从来没说过已经筹到这个数目,只是说过这是个筹款目标。章子怡基金会在08年5月21日戛纳的筹款活动中,募集到的数字是“将近50万美元”。但这“50万美元”中,现金仅1300多美元,其他都是认捐,而其中绝大部分的认捐迟迟未能兑现。

 

在做出上述澄清之后,章子怡最终表示:基金会将在四川德阳儿童福利院破土动工三个星期内,按照协议通过关爱儿童组织捐出40万美元。因基金会目前仅有41107.86美元,若其它认捐款不能到位,则差额部分由她个人补足。

 

应该说,这40万美元何时以何种方式到位,正是章子怡所谓“诈捐门”捱到最后的最关键的一个悬念。只要这道谜题解开,那么公众的所有的相关质疑便可迎刃而解。现在来看,虽然这笔钱到底是外国人认捐到账,还是章子怡自掏腰包补齐,章子怡本人未做任何说明,或许是她不愿意说,或许是另有其因,但这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结果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了公众的眼前,那就是这笔钱将按协议规定汇入关爱儿童组织的相关账户,章子怡曾经承诺的捐款数额最终全部兑现,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章子怡此次四川之行,用实际行动彻底关上了那道纷纷扰扰的“诈捐门”,公众们理当报之以掌声,还她以清白!虽然,章子怡在这场危机中的确有她个人处理方式上的一些毛病,如捐款的具体操作不严谨、应对外界质疑不老练甚至给人不诚实的感觉,等等,其中有足够的教训值得她汲取。但是与她对汶川地震所做的辛勤努力、巨额捐助及其体现的博大爱心比起来,以及她在今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大灾面前的进一步表现,都足以还原一个高洁、无私、美丽的明星章子怡。今日的章子怡无可指责,她依然是璀璨群星中最耀眼的那一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