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大家》创刊20周年暨丽江中国当代文学论坛    主编致辞!

(2014-12-31 12:24:17)
标签:

佛学

(《大家》活动发言)

 

陈鹏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2014年,《大家》20岁了!20岁,多好的年纪,正所谓“将何谢青春,痛饮一百杯”!回想20年前的夏天,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大二学生,怯生生走入《大家》编辑部,问时任主编李巍先生说,我能否来《大家》实习?李巍问我干嘛想来《大家》?我说,《大家》牛啊,太牛了,创刊号出来就洛阳纸贵,抢都抢不着!再说,我真心喜欢文学,热衷写小说,也发了几篇小说。当时李巍老师笑眯眯地答应了,坐在一旁的妖娆无比的海男老师也笑眯眯地答应了,他们让我次日就来上班,专门负责审阅堆积如山的自然来稿。那一两个月的实习非常愉快,我除了每天自作主张地枪毙大量的稿件之外,还给作者写各种各样情真意切的退稿信,有多位作者看了我的退稿信都很感动,认为我说得对,说得好,退稿的原因真是说到他们心里去了,后来,有人为此还专程跑到我就读的武汉体育学院来“拜访”我……

那段日子,实在太美好了!我没记错的话,苏童正是那年暑假造访昆明的,我屁颠屁颠追着他跑了好几个地方,签售、讲座、上电台,不亦乐乎!我记得苏童当时对昆明有一句中肯的评价:“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座文学之城。”是的,因为有《大家》,有彼时的李巍、海男、潘灵、韩旭、项万和、李锦雯诸君,有海量的被《大家》点燃的各种造型的文学青年,昆明的确像是一座燃烧着文学烈焰、喷洒着青春荷尔蒙的美丽城市。我至今记得书林街100号那幢古老的红砖房,陈旧、拥挤,《大家》编辑部杂乱、促狭,但编辑部的各位老师却相当年轻,你能从每一个人脸上看到闪闪发亮的理想主义光辉,我印象最深的有海男谈论先锋文学的迷幻沉醉,韩旭聊起西方文学的口若悬河,潘灵天天为我大声朗读西川和于坚的诗歌……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昆明,那样的年轻人,空气里怎么可能不洋溢着浓浓的甚至呛人的文学气味?这气味我至今铭记,它是楼道里腥凉的灰尘气息,是每一期《大家》的油墨清香,是自然来稿的汗水腥咸……这些气味交织着,一直在我生命中盘桓不去,它鼓励我,推动我,让我竟在虚掷20年光阴之后,重新杀回来了。虽然,如今的《大家》编辑部早已搬离书林街100号,昔日的创刊元老也都作鸟兽散甚至天各一方,但这20年,《大家》绝对没有虚掷------莫言、马原、刘恒、苏童、格非、余华、残雪、陈染、宁肯、庞培、张锐锋……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为《大家》所见证,为大家所熟知;20年来,《大家》一直以孤绝乃至孤傲的先锋之名、黑马之姿驰骋文坛,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先锋文学奉献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写作者;20年间,他们或已成名成家,或已从容遁隐,《大家》却留住了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诗章;无论如何,《大家》伴随中国文学转型期走过漫漫20年,有幸成为这20年来中国文学,尤其是先锋文学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的确,20年间中国文学发生了太多改变,文学从先锋而新写实而新状态等等不一而足,但文学的日益边缘已成不争的事实;经历甚或创造了先锋文学“后辉煌时期”的《大家》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先锋品质的追求,尤其2004年以来还在竭力推出优秀的具有先锋品格的青年作家;骨子里,《大家》从未没变,她始终坚持着纯粹的文学立场,坚守着为时代立言的重要使命,尽管这10年是《大家》订阅户下滑、影响力减弱的10年,但惟其坚守,就是成功。

如今,《大家》站在了新的起点,我们成立了云南大家杂志社有限公司,《大家》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前途何其艰险!但我坚信:凡有人的存在,就必然有文学的存在。凡有文学爱好者的存在,就必有文学期刊的存在;我也坚信,只要还有读者认可认同《大家》,还有写作者热衷先锋文学,那么,《大家》的品质就不会褪色,而且,她还将在不远的将来做得更好,更牛!说真的,我并不觉得这是文学溃败的年代,相反,文学的力量,文学的情怀,文学的精神和我们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密切相关,它们怎么可能被肤浅而浮泛的新闻和微信取代呢?这个时代,文学自有读者,自有受众,我相信,只要把内容做好,《大家》照样能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呵护与支持!

当然,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重一点有什么关系?我,我们这个团队,都还算年轻嘛,还有冲劲,还有想法,还有信心-----书林街100号老楼里的那些鲜活的面孔、《大家》创刊之初的各种辉煌永远是鞭策和激励。加上在座各位大家们的关心和厚爱,《大家》的未来一定安好,必是晴天!而这样的晴天,不也是中国文学的晴天?

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师们能就《大家》20年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畅所欲言,给我们信心,为我们加油,让我们一起,为青春飞扬的《大家》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生日!最后,我想引用王蒙先生在其《青春之歌》当中诗句,作为今天“抛砖”的结尾: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谢谢!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