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瞭望专栏)李安电影的“理智与情感”

(2013-02-28 15:14:54)

说明:

     李安不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个人认为,他的电影缺乏锥心的深度。但却睿智绵密----是介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好片,却还谈不上多么伟大,比起科恩兄弟、库布里克等人,似乎尚有差距。也许因为运气,李安成功了,并且是如此辉煌的成功。窃以为,熬过整整6年彷徨期的男人,实在值得尊敬!!

     我们写小说的,该向这样的男人学习!

 

 

 

(瞭望专稿·人物)  李安电影的“理智与情感”

 

                 陈鹏

 

  又是李安!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颁奖嘉宾迈克尔·道格拉斯拆开信封,高声念出“AN LI”,全场沸腾了。台下的李安立即拥抱了妻子林惠嘉,随即大步上台。就像首度获奖一样,除了感谢妻子无私的支持,李安仍不忘以中文答谢观众,“谢谢!”

5获美国奥斯卡提名、3度折桂,李安无可争议地缔造了华人电影的“神话”,此前,英国奥斯卡、柏林金熊、威尼斯金狮,除戛纳金棕榈之外的全球最重要奖项他都拿了一个遍。这回获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算不上他的最佳,却是一部几乎听不到负面评价的“牛作”,其主题仍维系了李安电影一以贯之的“理智与情感”--如果说斯皮尔伯格、罗曼·波兰斯基等等这样的大导演始终在书写西方文化中典型的人性困境,以东方视角打量世界的李安则更在乎人物的“情感”抉择,成年派撂下的那句“你愿意相信哪个故事?”就直击观众内心,这也是李安跳脱于西方叙事的精微、深刻之处。

纵观李安电影,情感与理智的困顿挣扎构筑了坚实的核。1992年,大学毕业6年没有拍片机会、差一点放弃的李安因自己的剧本《推手》在台湾获奖终于坐上了导演的小板凳;当时,这位靠妻子林惠嘉微薄薪水养活的“奶爸”不仅让6岁的大儿子阿猫客串混血儿,还把一半家具都贡献出来做道具;破釜沉舟换来《推手》的成功,该片对中西文化的拿捏精细而深沉,李安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老朱陷于儿子儿媳美国家庭的深深无奈,更是矛盾化解之后男女主角情感的无法落实;在文化冲突下,老年人的境遇遭到前所未有的拷问和反思。尽管这部片子格局尚未达到巅峰时期的圆熟精湛,但李安对于情感、理智的穷追猛打与大团圆式的好莱坞风格已大相径庭。

1993年,《喜宴》把这种情感与理智的困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儿子迟迟未婚,从台湾赶来美国逼婚的父母在获悉儿子竟然是同性恋的真相后只能互相隐瞒。面对中西道德的激烈碰撞,李安举重若轻,以喜剧的方式达成微妙平衡,中国文化的中庸、孝道明显赢得上风。筹拍《喜宴》时,李安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赵文瑄是毛遂自荐的新人,金素梅、归亚蕾来到纽约后就住一间宿舍,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部后来勇夺柏林金熊的佳作;据说赵文瑄戏里戏外一直管归亚蕾叫妈妈,此后,只要归亚蕾这位妈妈出马就一定能搞定赵文瑄;李安说,“这就是《喜宴》结下的缘。”这样的缘分,大概也只有在中国的剧组才如此深沉浓烈。

《喜宴》为李安赢得了“世界级”的名头,此后的《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再度将细腻的情感、纠结的伦理推向极致,尽管随后的两部商业电影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失败,但2000年的《卧虎藏龙》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士大夫气息的精雕细琢使之成为一部直抵“象外之意”的武侠电影,它的焦点已不是侠客的行侠仗义,而是情感的守望与失落,尴尬与无奈;男女主角内敛的情感表达自有典型的东方之美,它迫使西方观众不得不对隐忍、成全、含蓄等迥异的道德观刮目相看。

随后的《断背山》、《色戒》真正把李安推入世界级大师的行列。《断背山》的同性恋题材很容易拍砸,李安独辟蹊径,为两个男人的情感世界注入东方式的涓涓细流,使之清雅深沉、回味无穷;《色戒》虽引来广泛争议,但其绵密细腻的艺术成色令人叹服。及至《少年派》,李安的情感与理智更从容了,孟加拉虎的寓言化处理和结尾处的巨大悬疑再次让观众见识了一个禅意十足的李安;换言之,他在《少年派》中的“留白”更加睿智,几乎挣脱了东西文化的束缚而直抵人的存在;这部电影因罕见的童话和哲学气质而难得,却也大大增加了导演处理情感空间的难度与风险。

三夺奥斯卡的李安成就了华人导演的伟业。对比年龄相若的第五代似乎更能看出李安的优势--中国第五代们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对西方电影借鉴良多,是在普遍的仿制语境中闯出来的一批翘楚,但无论陈凯歌还是张艺谋,自身的原创性都受到时代的局限,这在他们2000年之后越来越乏力的各类大片中已显露无遗。李安不同,他先后就读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甫一登场就比第五代们更具专业学养和文化视野。他自己回忆,小时候严格的父权家庭为他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在随后的多部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的影响力几乎无处不在;去往美国求学闯荡之后,对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叙事结构的深入学习,让他逐渐找到了横跨中西、二者兼得的叙事方式和影像美学。对比第五代,李安无论从技艺、观念还是思维、视角,都更容易获得某种优势--既植根中国土壤又深知美国观众口味,这种“理智与情感”往往以西方的故事阐述(包装)东方的智慧来完成;当第五代甚至第六代们始终执着于以艺术还是商业的手法讲述中国故事,李安却已经深谙如何以既商业又艺术的方式讲一个西方的故事或全人类的故事了。

回头来看,李安走向成功的秘密无非“坚持”。以优异成绩从纽约大学电影专业毕业后,漫长的6年赋闲“吃软饭”可不是谁都受得了的,其间,李安专注于“发展剧本”。“自己写的,找美国编剧润饰﹑合作的剧本就有好几个;别人的剧本,请我以导演身份改写的,也有几个;自己的构想,找美国作家写的,也有几个。这些剧本的初稿,若有人喜欢,就叫你改写,三番五次地改,这样一两年耗下去,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预算从美金六十万到七百万不等,这是美国所谓的企划炼狱(development hell)。据说平均一个本子从初稿到开拍要缠斗五年,那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

这6年,李安还偶尔帮人拍片,看器材,做剪接,当剧务,甚至扛东西、背沙袋;没一样干得好,还闹出不少笑话。他认定自己“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推手》﹑《喜宴》两个剧本在台湾得奖终于让他绝境逢生。“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郁闷时期的。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

好一个“死皮赖脸”。这何尝不是李安自己的“理智与情感”?--抱定目标,绝不放弃,与陷入绝境却不放弃的少年派如出一辙。这种坚决的理智,投入的情感在拍摄《卧虎藏龙》时有一次彻底的宣泄:杨紫琼受伤归来继续拍片,在一场哭戏中,杨紫琼的恸哭不只是角色俞秀莲的委屈,更是杨紫琼本人从影以来的诸多酸楚。李安说,“拍摄时我自己的苦水也被搅动,在镜头后面跟着掉泪。因为梦寐以求的动人情景,多番折腾,终于看到了、拍到了,我很感动。这里面也有我的辛酸,好像她帮我哭出来了。”

李安的成功再次证明,每一个人,只要信念笃定,都有希望成功。(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