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当下中国小说
说实话,自1996年以来,我对中国当代小说读得不多。但在此前,我对当代作家的阅读积累已不算少,如先锋派宗璞、马原、皮皮、莫言、苏童、余华、格非、残雪、北村、海男、吕新、陈村、鲁羊、韩东、朱文……一大拨,甚至包括写抗日题材写得很棒的可能被疏漏了的庄旭清;寻根派,冯骥才、何立伟,韩少功,汪曾祺,阿城,阿成……;乡土写作那一批,何申,关仁山,阎连科……贾平凹……现实主义那几位,王蒙、铁凝、王安忆、刘醒龙,池莉、芳芳……当然还有了不得的王朔,刘恒……(不数了,任何一位文青怎么能错过这些家伙?)
1993年后我主要关注外国经典文本和一批大师,发现中国当下写作确有很多问题。模仿是一回事,观念、内涵、技艺的问题更大。若再读中国当代文学,已变得异常艰难。仔细回想,还是当年先锋派们天马行空的实验、仿制和创新令人难忘,尤其,那是一个“更文学”的时代,远没有今天的功利浮躁,敷衍潦草。
鲁十七期间及后鲁院时代,我或主动或被动地读了一些当代作家作品,也跟圈内很多编辑、大腕聊过,对当下小说写作略有所感,几成块垒,不吐不快。
一问:题材方面,尖锐、偏激就有“类型”之嫌而不够“文学”?如此,怎么看待牛逼极了的迪伦马特的《嫌疑》、《圈套》这样的经典?
二问:什么是“文学的表达”?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什么都要交代个明明白白如老太太裹脚的文字,就是“文学的”?那怎么看待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或卡佛的极简主义?---文字之外的东西,真要说那么多那么满以免读者看不懂吗?
三问:对故事性的过渡苛求是否已经丧失了真正的文学性?否则,我们将如何理解塞林格的《九故事》或《纪念爱思美,怀着爱与凄楚》这样的作品?
四问:先锋写作真的已经被弃如敝履?如果小说写作缺少了真正的探索精神,重复托尔斯泰式的方法永远也无法成为托尔斯泰,那小说写作还有何意义?大师们难道不是用来超越和遗忘的?否则,我们该如何看待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
五问:小说写作更像一门精妙的手艺,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十分重要。但,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是否有先入为主之嫌?如果我们看到的小说突然令人不太适应却独具品格,我们是否为求真或善而忽视了小说特有的美?
六问:众多编辑、写手,你们阅读经典吗?不仅是19世纪-20世纪初的经典文本,更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现代派后现代派经典---小说的外延和内涵一直在伸展,我们如何能够信任缺乏起码阅读的评判和写作?
七问:汉语写作一直在发展变迁,为什么口语化的、自然的、漂亮的写作就是“不文学的”或“时尚的”?一旦甄嬛了红楼了就是好的了?----语言仍然是个大问题,优、劣的标准何在?难道更自然更流畅也更抵达“所指”的语言不好?那怎么看待汪曾祺、马原的语言?
八问:圈子化是不是太严重并且越来越严重了?
九问:小说应该表现生活、人性的无限可能性,而我们的刊物,我们的杂志,是否将阅读的可能性当做前提?
十问:莫言的写作若被奉为圭臬,是对一部分写作的反叛,还是对故事性写作的自证?(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