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边疆文学》的前言) 永远的中国鲁十七
(2012-11-22 11:44:39)
标签:
杂谈 |
鲁十八的师弟师妹们在班博里说,常听鲁院老师表扬鲁十七:那是一个多棒的集体!
2012年的3---7月弹指一挥,9月中旬,北京还没从秋天的溽热中脱身,鲁院已经迎来第十八届高研班的学员;最难受的当然是鲁十七的家伙--太快啦,宿舍里的酒精还没散尽,新人们这就来了?!就像一场大梦,醒来,收拾行囊各奔东西,那些执拗和坚持,情谊与温暖,只能天南海北勉力维系吧,鲁院的美丽时光,永远不可复制了。
鲁十七也不可复制。永远的中国鲁十七。
我有幸成为鲁十七的一员,2月29日,我拖着两只大箱子抵达鲁院大厅报道,至此,结识了全国各地50个兄弟姐妹。
鲁十七与以往的高研班不太一样,自我介绍环节就有几名女生因实现夙愿而痛哭失声,随后我们举办了个性十足的活动:文学沙龙、电影俱乐部、桑葚诗会、篮球对抗赛……鲁十七整体素质不错,大家自视甚高、心态甚好,对抗赛就破天荒拿下教工队,开创鲁院历史;高达42岁的平均年龄又为全班平添一份内敛稳重,恰巧抵消了一部分年轻的文学狂人持续引发的文学高温。而鲁十七也与所有的鲁院高研班并无质的不同:来鲁院一趟多么不易,必须以虔诚心态面对这难得的120天,但实情往往是:埋头写作者有之,整天抱怨者有之,看戏读书者有之,天天喝酒缺乏灵感的家伙也不少;还有人自发组建了文学小团体--比如我与新疆董志远、宁夏马占祥两位兄弟发起的“花儿小组”,以副班长鱼禾为首的“瓜娃子聚会”。我们花儿以文学为核心议题,每隔两三天就聚在一起喝酒吃瓜,评论作品,臧否人物;抛开文学不论,我们9人亦成为相契相得的挚友,毕业之后的花儿小组仍然维系了极高的情感浓度,让天各一方的我们不再孤单。
至于有人写出了什么,或正写着什么,渐渐的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鲁院时光就像某部小说深处最美的一个片段,一个细节,让我们在彼此窥探中突然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写作如此重要,干嘛不坚持到底?
鲁十七操练小说者居多,其次是散文、诗歌,当然也有三者通吃的家伙;明显特征是,鲁十七每一个学员都对自己的写作抱有自信,以至于,我们通常深知差距在哪里却并不轻易服输,这恐怕就是鲁十七最棒的气质之一。有幸,承蒙我的兄长兼挚友潘灵先生(亦是鲁一的师兄)垂青,特意辟出越来越棒的《边疆文学》版面为鲁十七吹响集结号,一时响应者甚众,最终搁这儿的几位同窗-----包括我自己的作品我就不妄言了,交给读者们评判吧。
无论如何,鲁十七几位兄弟姐妹都在尽量呈现个性,也在尽量拿出韧性;文学之路何其艰难,但我们始终在竭力奉献对得住自己的文字。对于短暂的120个鲁院的白天与夜晚,只要坚定了文学的挚爱与信念,已然足够!
很多同学,这辈子可能再也没办法见面,但文学将把我们紧紧栓在一起,永不分离。鲁十七的热血,不仅仅只有见面时的拥抱和酒精,还有自己的班博,自己的QQ群;班博建立之初,我们给它起了个牛哄哄的名字:中国鲁十七。今后,是否有一两个同学如莫言般光耀这个优秀的集体?还真不好说!
鲁十七,永远的中国鲁十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