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英语教学文摘 |
一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不是一个始终如一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相互关联着的因素(R.Ellis,1985)。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来看,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习得者的语言环境、习得过程和习得者的语言输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上。具体说来,以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人们在习得各种语言成分时,是否遵循一定的顺序,即学习者是否是先习得A,再习得B,然后习得C;
3)习得者的语言输入对习得过程的影响;
4)目的语中的有关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习得的;
5)习得者的个人差异,如年龄、智力、动机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6)习得者语言输出中的错误的特征和意义。
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例如,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即通过分析习得者的“纯原始”素材来描写其内部的一致性或差异性;也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从有关学习语言知识的具体假设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来验证假设;还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以教学为基础,探讨教学上的各种变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20多年来,第二语言的这种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或模式层出不穷。据拉尔逊,弗里曼和兰哥(Larsen,Freeman&Long,1991)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0种之多。在这些众多的理论或模式之中,有些属相互补充,有些则是相互对立的。目前较为流行的就有: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语言普遍性理论(Linguistic Universals)、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功能——类型理论(Functional-Typological)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在以下两节中,我们将对中介语理论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一些介绍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