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修的智慧(一)

(2010-06-10 12:06:01)
标签:

佛陀

雕像

欲望

佛教徒

奥修

杂谈

分类: 眼角余光

在印度的思想家应该是最有资格说佛陀的人,所以奥修就讲起了佛陀。

为什么佛教反对金钱和性,也就是反对人的欲望?

所有的过去的佛都出身皇族,在成为佛之前他首先是个左巴(左巴是希腊一个主张享受一切宴饮欢乐的人),他们在成佛之前都享有丰富的金钱和性,他们生活在奢华的环境里,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空虚,所以他们抛弃了拥有的东西,并把自己的经验导出应用在所有人之上的基本原则。

但不幸的是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出身皇族,我们并没有象佛一样经历过欲望被充分满足的阶段,佛陀曾经有29年过着不知树叶会枯萎的物质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看见死亡,于是他逃离了皇宫,寻找自己不死的渠道。他错误的以为是自己摒弃了欲望才得到顿悟,所以他把这种顿悟升华成普遍化的通则,然而不是,正因为他经历过欲望满足,才能成为一个追求全然的自己的顿悟者,但这种原则并不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绝大多数的人也并不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这种以偏概全的事很多,弗洛伊德接触的都是病人,他所总结的结论对于病人是正确的,所以他以为对于所有人都是正确的;我们被一个佛教徒欺骗,我们会以为所有的佛教徒都是骗子;我们被一个乞丐欺骗,我们会拒绝所有的施舍;我们自己会那样想,所以我们会以为人人都会那样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少改编影视剧中的所谓结构作品)。

实际上满足自己的欲望是达到心灵圆满的第一步,无论我们追求的人生台阶有多么的高,那一个是第一阶,当佛从第一阶登上第二阶并把自己的顿悟宣告信徒后,我们开始害怕登上第一阶,认为那是邪恶的,我们始终没有想过我们并不能抛弃我们从不曾拥有的东西!

我们不能抛弃外在,因为它同样重要,只是不要执着与它。因为我们并不能真正抛弃所有,我们不能不呼吸,我们不能不吃饭,我们不能不喝水。

既然不能完全摒弃,那就不应该执着于摒弃,所以人的一生就像是在雕刻一尊雕像,工作应当是快乐的,因为那是一种修炼,就像是在铁钎开采出满意的材料;生活就像是用刻刀细细的雕刻轮廓;苦难和不幸就像是用砂纸仔细的打磨;而欢乐就像是给雕像填上色彩,于是最后一尊心灵的雕像就完满的诞生了。

佛陀也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世人而已,那只是他自己的雕像,我们不同的人就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在不同的经历中雕刻自己不同的雕像。

奥修在文章中说他在悟道之后才开始工作,希望能够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那个意识的最高峰,至少是那些希望寻找的人,所以本文起于奥修,却要结于老鱼了。

 

 

               ----老鱼看奥修的《生存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陶朱旧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