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旧事
(2010-05-19 19:11:04)
标签:
老大国君老二旧事陶朱齐国杂谈 |
分类: 不成文章 |
陶朱,就是那个曾经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在经商之后极为成功,应当说他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首富。
他在离开越国之后,先是到了齐国经营盐业,不久之后就暴富,因为那时的盐业属于战略物资和稀缺资源,就如同现在经营煤炭矿产和石油开采一样。但由于预见到齐国的危机所在,他数次拒绝出仕,最后干脆逃离齐国。
当然,对于他这样一个经营资源类产品的商人,离开一个地方当然意味着倾家荡产,不过也还不到当裤子的地步。
这次他选择了一个叫陶朱的地方,此人确实有商业才能,二次创业居然比第一次还要成功,不久之后又成为巨富。
不过和所有的巨富一样,他也不得不面对富二代的问题,巨富之家的小孩自然也会要粗一些,气横一些,于是他的三儿子失手杀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样的时代居然也执法如山,陶朱的三儿子被下了大牢,而且杀人偿命,被判了斩决,令人奇怪的是,居然在审判过程中没有出现“70码”之类的可疑现象。
作为一个曾经的政治家,陶朱起初并没有打算用金钱去买儿子的命,这应当归结于一个曾经的国家缔造者和新秩序的创建者起码的政治觉悟和远见,但男人是很难抵挡老婆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无奈之下,陶朱只好派二儿子去首府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收买政府官员来改变判决结果。
不料老婆此时又提出了意见,说二儿子整日游手好闲,正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所以不能让老二去,应该让老大去,老大持重能干,办事牢靠,陶朱这次又没有扭过老婆的意见,只好派老大去,只是临行前他叹了口气说:
“老大这一去,只怕最后只能带回老三的尸首了。”
听见老头子这样说,大概他的老婆只会以为是老头子老糊涂了,也就没有当回事。
且说老大来到首府,一通活动,果然疏通了不少朝中大臣,也知道了此事需要一个关键人物:朝中的丞相庄生。
老大于是就携重金去见庄生,这庄生也是老谋深算,礼收下后,给了老大一句不咸不淡的话:
“此事我知道了,你且回去吧!”
重金贿赂却换回了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老大自然心里忐忑不安,不过也无可奈何,只好回去听消息。
不过庄生此人相当有受贿操守,拿了你的钱,就一定给你办事。他瞅了个机会,趁着天气大旱人心思雨的时机,对 国君说:
“天气大旱,久不下雨是因为监狱里犯人过多,戾气太重的缘故,所以只有大赦天下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老天都说话了,那国君还有什么说的,一句话,放人!
多有艺术的办事方法!不愧是老政客,即给人办了事,又一点瓜葛嫌疑都没留,比现在许多贪官强多了,这文化人办事就是不一样啊!
不过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究竟怎么证明是因为自己的作用才办成了这件事呢?庄生自然没法证明也不可能去证明,所以当陶朱家的老大在高兴过后,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天气原因救了老三一命,哪里看见庄生发挥作用了?
老大一想:这个老家伙真是可恶,居然这么黑拿了我的钱却不给我办事,要不是我多个心眼,就被这老家伙给骗了!多典型的商人思维,相信现在的许多商业行贿者都是这个思维。
于是老大上门,向庄生讨要送给他的重金,庄生一言不发,退还给老大,老大自然志得意满,兴高采烈:
“哼,想骗我,门也没有!也不看看我是干啥的,我是商人!从来都只有我骗人,哪有人骗我的道理!”
不过老大还是小看了老政客的狡猾和城府,政客是干啥的不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这庄生过了些日子又对国君说:
“我听说前些日子陛下恩赦的囚犯中有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家里的人为了救他们在大臣中行贿,利用大王的恩典假公济私,这样的人如果也被释放,上天不仅不会赐福,反而会降祸给大王。”
这还了得,国君一听大怒,这不是把我当傻子耍吗?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下令立即把陶家的老三抓回来马上砍脑袋。
到了老大只好拉着老三的尸首回了家。
看到这个情景,陶朱对老婆说:
“我为什么当初不让老大而要老二去,原因是我们家老大从小跟着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吃苦受累,虽然历练的很能干,可是因为创业艰难,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老二老三生在我们发家之后,从小锦衣玉食,花钱如流水,所以让老大去办这种需要花钱的事,他只会心疼钱财最后事情反而会办不成,要是让老二去,老二根本不知道赚钱不易的道理,绝对不会心疼金钱,反而可能办成事情啊。”
作为范蠡能功成身退,不贪功名,作为陶朱能利益之外,留一线清明,不利令智昏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