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有“福塔”
标签:
楚雄福塔双文字邮戳风景日戳民族文化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83)楚雄有“福塔”
昆明刘老师从楚雄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明信片上使用了“福塔”风景日戳销邮资,仔细端详这枚明信片,风景日戳还是一个双文字邮戳,当然邮戳的主角是位于鹿城东南东山之巅的福塔。在楚雄的文化地标中,福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福塔始建于2004年,是在古代福塔遗址基础上重建的文化景观。据记载福塔始建于明代,原名“文笔塔”,取“振文风、兴科举”之意,后因战乱损毁,仅存遗址。2003年为传承历史文脉、弘扬祈福文化、改善城市生态,重建福塔,并赋予其“祈福纳祥、国泰民安”的新时代内涵。
重建后的福塔,以“福”为核心主题,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与自然风光于一体,为八角九层楼阁式钢混结构塔,造型雄伟挺拔、古朴典雅。塔身通体采用朱红与金黄为主色调,象征着吉祥与尊贵。塔基为方形须弥座,雕刻有“福、禄、寿、喜、财”五福图案与彝族图腾纹饰,彰显着汉彝文化的融合。塔身每层均设有观景台,登塔远眺,楚雄市区全貌、龙川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苍山洱海的轮廓隐约可见。塔内供奉着佛像,同时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与书画作品,成为兼具祈福、文化展示与旅游观光功能的综合性建筑。
福塔的“福”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命名与装饰细节中,更融入了楚雄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无数市民与游客登临福塔,焚香祈福、登高望远,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福塔所承载的“和谐共生、祈福纳祥”的理念,也与楚雄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团结互助、热爱生活的文化传统高度契合,成为凝聚地域情感、传承文化根脉的精神象征。楚雄邮政也顺势而为,把“福塔”刻进风景日戳中,用邮政的方式助力当地的文旅发展。
楚雄的全称为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其厚重的历史文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云岭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这片土地的文化符号谱系中,楚雄福塔与独具特色的双文字风景日戳,构成了一道跨越建筑艺术、邮政文化与民族传承的独特风景线。福塔以其巍峨身姿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双文字风景日戳则以方寸之地定格风景、铭记时光,更以汉文与彝文的双重表达,彰显着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深厚底蕴。二者的相遇,不仅是地域标识与邮政载体的有机融合,更是楚雄文化基因的具象化呈现,在邮政史、文化史与民族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处云南省中部的楚雄州,东接昆明、西连大理、南邻普洱、北望攀枝花,自古便是“省垣门户、迤西咽喉、川滇通道”,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与彝族文化的交汇之地。这片土地上,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星火,春秋战国时期的庄蹻入滇在此留下足迹,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文化在此绵延,明清时期的茶马古道在此穿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造就了楚雄兼容并蓄、独具一格的文化品格,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彝族文化作为楚雄地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字、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彝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彝族人民交流思想、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字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邮政日戳中融入彝文元素,推出汉文与彝文双文字邮戳,既是对彝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楚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推行双文字邮戳,既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具体举措,也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重要体现。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均推出了相应的双文字邮戳,构成了我国邮政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族符号”。
一枚小小的邮政日戳,却能承载起一座城市的风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一段历史的记忆。楚雄福塔双文字风景日戳,正是这样一枚集文化性、艺术性、纪念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邮政珍品。它以福塔为魂,彰显了楚雄的地域精神;以双文字为韵,传承了多民族的文化基因;以邮政为媒,搭建了对外交流的桥梁,它将继续伴随着邮政的脚步,跨越山川湖海,传递着楚雄的祝福与文化,书写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加盖在邮件上的风景,是印在心中的文化,更是流淌在岁月中的温情与坚守。
说到了楚雄,不由得想起了孔东明先生,他是全国集邮联会士,也是一位“疯狂”的集邮文献收藏者。2023年之前,是久闻大名,并没有说上几句话。高邮2023中华全国集邮文献集邮展览的时候,我们分别作为河北和云南的征集员,有幸住到了同一层楼,也就逐渐熟识,无论是在展场、还是在驻地,交流成为常态,从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编组邮集。还是收集集邮文献,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就在10月底,纪念盂城驿设立650周年集邮活动中,再一次见到了孔会士。此次云南收入颇丰,两枚金奖,还夺得了一个全场最高分,引来其他省市征集员的祝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