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二十航天员第三次出舱

标签:
神舟二十号第三次出舱纪念封中国航天北京航天城邮局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41)神二十航天员第三次出舱
又是一年十月一,又到举国欢庆时,当大街小巷挂满国旗的时候,共和国也迎来了76周岁的生日。今年的国庆假期可以连休8天,因为国庆假期与中秋假期撞在了一起。在欢度国庆的时候,整理近段时间收到的邮件,见到了一枚高宏老师寄给我的实寄封,这是为祝贺神舟二十航天乘务组第三次出舱,由航天邮友联谊会特制的,编号为CBAC-T-36,印量为200枚。能收到这样的纪念封,深感荣幸,感谢高宏老师。
自从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一飞冲天之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巡天梦,22年来,几代航天员持续不断,不但实现了载人航天,还建立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天宫空间站,实现了中国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航天员驻足太空从21小时,延长到了6个月,更涌现出了刘洋、王亚平、王浩泽三位女性航天员。并且从神舟十五号开始,两个航天乘务组在中国航天展内会师,当面交接工作,不能不为中国航天人点赞。
8月15日,神二十乘组进行了第三次出舱活动,航天邮友联谊会的一枚纪念封,记录下此次的出舱活动,并从北京航天城邮局寄出了纪念封。此次出舱活动也是继5月22日、6月26日两次出舱后的第三次,9月26日还有第四次出舱活动。是日22时47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缓缓关闭,标志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历时约6.5小时的第三次出舱活动圆满落幕。指令长陈冬与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杰安全返回核心舱,舱内支持的航天员陈中瑞同步完成最后一组数据校验,中国空间站在轨运维与技术突破再添关键成果。
这场在浩瀚太空上演的精准作业,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舱外任务纪录,更以智能化协同与系统性突破,彰显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成熟底气。当天16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三方联动,形成跨地域协同指挥网络。随着"出舱准备完毕"的指令传回地面,陈冬打开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率先步入太空真空环境。身着蓝色饰带舱外服的他登上机械臂末端的自动脚限位器,在地面操作员的协同下启动设备巡检程序,手中的专用照相机与热成像仪同步开始工作,对空间站外部能源系统、推进系统接口等关键部位进行全域扫描
。
王杰紧随出舱,两人迅速进入协同作业状态。根据任务分工,陈冬侧重设备状态判断与数据采集,王杰则专注于机械操作与装置安装,舱内的陈中瑞则通过实时画面监控两人生理指标,并精准传递地面指令与操作参数。此次任务的核心环节——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要求在机械臂辅助下完成三个组件的精准对接,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借助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的新型舱外工具,两人仅用1.5小时便完成全部安装流程,较前两次同类操作效率提升30%
。
最具技术突破性的环节当属舱外热特征识别作业。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程师梁晓锋团队的地面支持下,陈冬使用定制化红外测温设备对空间站舱体接缝、设备接口等23个关键部位进行温度数据采集,获取了涵盖不同光照角度的完整热特征图谱。这些数据不仅可用于优化现有空间站热控系统,更将为新一代航天器的热防护设计提供核心参数支撑
。22时47分,随着最后一组校验数据传回地面,两人依次返回气闸舱,任务全程实现"零失误、零故障"。
此次出舱活动的诸多技术创新,成为中国空间站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中,"悟空AI"大模型的在轨应用堪称亮点,这个由天舟九号搭载上行的智能系统,通过天地双模型架构为航天员提供实时支持:在轨模型快速响应操作疑问,地面模型则深度解析复杂技术问题,在碎片防护装置安装阶段,其提供的三维可视化引导使操作时间缩短近20分钟
。该系统采用的"1+X"可扩展框架,未来还可拓展至任务规划、故障预测等领域,为空间站长期智能化运维奠定基础。
机械臂与航天员的协同作业模式进一步成熟。此次任务中,空间站机械臂不仅承担航天员转运功能,更通过末端载荷接口实现巡检设备的精准定位,其0.1毫米级的控制精度确保了热特征识别的数据准确性。这种"人-机-舱"协同体系的完善,使舱外作业效率较空间站建造阶段提升40%,为后续更复杂的舱外实验平台搭建创造了条件
。空间碎片防护技术的实战化应用同样值得关注。此次安装的新型防护装置采用蜂窝式缓冲结构,可有效抵御直径10毫米以下空间碎片的撞击,配合前期已部署的防护系统,使空间站关键部位的防护覆盖率提升至98%。这种分层防护体系的构建,为空间站计划延长至15年的在轨寿命提供了核心保障
。
从长远发展视角,此次任务积累的技术经验将直接服务于深空探索。热特征识别技术可应用于月球基地温控系统设计,碎片防护经验对火星探测器进入大气阶段的防护设计具有参考价值,而智能化协同作业模式则为载人登月任务中的舱外操作提供了技术范式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所指出的,空间站的每一次出舱活动,都是在为更远的太空探索"铺路搭桥"。
截至此次任务完成,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驻留超过110天,先后完成三次出舱、两次货物转运及十余项实验准备工作。按照计划,乘组后续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开展密集研究,并在中国空间站迎接国庆与中秋双节。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点火升空到太空舱外的精准作业,从"太空会师"的温暖瞬间到智能化运维的技术突破,神二十乘组的太空之旅,正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跨越的生动缩影。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神二十乘组第三次出舱的圆满成功,不仅在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坚实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征程注入强劲动力。当空间站的灯光照亮深邃太空,中国航天人正以代代相传的奋斗,书写着属于东方的太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