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高品游松江

标签:
上海松江方塔醉白池风景日戳丰子恺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26)跟着高品游松江
今年的八月初,高品先生游走上海,寄给我几枚明信片,除了对明信片上的邮戳感兴趣外,最主要的是这几枚明信片的背面选用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八月六日,高先生从上海松江寄给我两枚明信片,是从松江人民路邮局寄出的,明信片上分别加盖了“松江方塔”和“醉白池”风景日戳。之前有朋友从松江寄给我邮件,其中就有加盖了方塔风景日戳,这个醉白池的邮戳似乎是第一次收到。
看到了醉白池,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诗仙太白,因为诗仙非常喜欢喝酒,也留下了很多与酒有关的诗篇,读起来非常的豪放。诸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兰陵美酒郁金香”“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最能体现诗仙爱酒的诗,莫过于《将进酒》了吧。
不过松江醉白池与诗仙的关系不大,但与白乐天有关系。醉白池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江南古典园林,北宋名将韩世忠之孙韩彦直在此筑园,初名“谷阳园”;明清时期,园林历经多次扩建与修缮,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在此觞咏挥毫,清代乾隆年间,园主根据白居易“醉吟先生”的雅号与苏轼《醉白堂记》的意境,将其定名“醉白池”,沿用至今。
这座园林以“小中见大”的江南园林规制构建,布局精巧雅致。池沼为园之核心,池水清冽,环池分布着“醉白池”“乐天轩”“雪海堂”等亭台楼阁,建筑与水体、花木相映成趣——春日海棠映池,夏日荷风送爽,秋日桂香满径,冬日松竹凝翠,四季景致各具韵味。园内还留存诸多历史遗迹,如董其昌手书的“醉白池”匾额、明清碑刻、古石笋等,每一处都承载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与历史记忆。
方塔,正式名称为“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方塔园内,是上海地区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楼阁式砖塔,其建造历史可追溯至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为兴圣教寺的附属建筑,后寺毁塔存,成为松江历史的标志性遗存。方塔为砖木结构,共9层,高42.5米,塔身呈正方形,逐层收分,造型挺拔秀丽。塔体设计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砖身采用宋代特有的“叠涩砌筑法”,坚固耐用,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矗立;塔内设有木质楼梯,可登临远眺,俯瞰松江城区风貌。
塔檐下悬挂的铜铃,风吹作响,声传数里,素有“方塔风铃”之称,为松江古景之一。方塔园以古塔为核心,辅以古照壁、宋代石羊、明代影壁等历史遗存,形成“古塔映古园”的独特景观——园内花木葱茏,曲径通幽,古建与自然交融,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兼具园林的雅致之美。作为上海地区宋代建筑的孤例,方塔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更象征着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源头的厚重地位。
作为松江人文精神的缩影,醉白池不仅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更见证了上海地区文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承载着上海千年的历史积淀,而醉白池与方塔(兴圣教寺塔)便是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二者一为江南园林之雅致,一为古寺浮屠之雄浑,共同勾勒出松江历史文化的核心脉络,是上海地区历史遗存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见证。
从北宋的谷阳园与兴圣教寺塔,到今日的文化地标,醉白池与方塔历经千年沧桑,却始终承载着松江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上海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当代,二者已成为松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核心载体,让更多人得以触摸“上海之根”的历史温度,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两枚风景日戳上,方塔与醉白池,一立一卧,倒也相映成趣。
两枚明信片的背面,则展示了丰子恺先生惟妙惟肖的漫画技艺,不愧当代中国漫画艺术大师。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单线平涂,用笔流畅,线条简练民间色彩浓郁,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既幽默又富有哲理。子恺先生不仅仅是在漫画上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更是一位具有全面艺术修养的人物,文学、绘画、音乐、装帧、翻译也多有涉猎,且成就斐然。他是散文家,擅长儿童文学。是装帧设计家,善于诗意美学的设计。是翻译家,通晓日语、英语、俄语,翻译文学、艺术理论。他还是音乐教育家,创作歌曲、编译、著述音乐教育书籍,实践美育。是画家,诗意创作,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