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马渚镇

标签:
马渚邮戳舜帝江南水乡虞朝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392)有故事的马渚镇
宁波建伟老师游走浙江,从余姚马渚镇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江浙自古繁华,既是水乡,又是古城,每一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上网简单查了一下,乖乖,差点惊掉下巴,因为马渚竟然是五帝之一的的舜帝出生地。每每说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总会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其中就有舜。而舜帝也是一位出名的大孝子,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第一个,就是舜帝的“孝感动天”。中国邮政专门发行《中华孝道》邮票,其中第一组的四枚邮票中就有“孝感动天”。
最近随着中国的考古不断深入,竟然揭过夏朝,找到了虞朝的证据。而这个虞朝,最后一位执政者就是舜。在舜的领导下,虞朝完成了从方国到帝国的转变,成为目前已知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朝、代三者合一的政权形式,与夏、商、周并称为“四代”。虞朝作为虞氏的世系,是古代史上存在了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自从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忽然发现当年我学过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要回炉重学了,但很值得骄傲。
马渚位于余姚西部,秦王南巡,屯兵渚山,饮马于潭,因此得名马渚。这里素有“二山三水五分地”之说,境内平原辽阔,青山点缀,河道交错纵横,湖沼星罗棋布。自古以来物阜民丰钟灵毓秀,是景色秀丽的南国水乡。舜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始祖,其出生地与活动轨迹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是学界与民间共同关注的焦点。关于舜帝的籍贯,《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一记载成为后世考据的重要依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舜出生历代都邑考诸冯人,今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明确记载,以及宋代《会稽续志》“邑有诸冯之地,舜所生也”的呼应。
余姚地区对舜帝的崇拜,根植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明演进。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稻谷遗存、干栏式建筑与木构水井,印证了《竹书纪年》“舜作室、筑墙、茨屋”的记载,为“舜耕历山”的传说提供了物质佐证。这种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使余姚成为全国范围内少有的兼具传说叙事与实物支撑的地区。余姚之名源于“舜姓姚,生姚墟”,而姚江(舜江)、舜江楼、虞山等名称,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地标体系。马渚镇虽以秦始皇饮马传说得名,但其所处的姚西北平原,历史上曾是舜帝部族与东夷文化交流的前沿。渚山一带发现的商周时期印纹陶遗址,暗示着舜帝传说在区域文化融合中的纽带作用。
如今的余姚马渚镇,对舜帝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出“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的立体化路径。“虞舜传说”的数字化采集与活态传承同步推进。余姚市非遗中心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出20余篇口述文本。以“舜帝故里”为核心IP,打造“寻根溯源”文化旅游线路。线路串联河姆渡遗址、冯村舜帝塑像、历山舜井等节点,并开发舜帝主题研学课程,将历史教育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以“舜帝孝德”为主题打造文化礼堂,通过乡规民约、道德评议等形式,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基层治理资源。
马渚镇与舜帝文化的渊源,既是历史传说的地域投射,也是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从河姆渡的稻谷遗存到冯村的舜帝塑像,从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到数字化的文化展演,舜帝文化在余姚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现代实践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体现在物质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更在于将传统价值观融入当代社会治理与文化创新。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余姚的实践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历史资源—现代诠释—未来发展”的多维范本。再次感谢建伟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跟着邮戳游走水乡,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故事,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