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武清的机场道

(2025-08-02 08:08:08)
标签:

天津武清

机场道

邮戳

明信片

城市变迁

杂谈

分类: 闻锺记邮
天津武清的机场道
邢台博物馆馆藏文物·塔式瓷罐

聞鍾記郵(5381)天津武清的机场道
在天津武清的地名谱系里,“机场道”算不上最响亮的那一个。它没有杨村街的市井喧闹,不如京滨大道的车水马龙,却因一枚小小的邮戳,在时光里沉淀出特别的重量。那枚圆形的钢印上,“天津·武清·机场道”几个字清晰利落,盖下去时,油墨在信封上洇开的痕迹,像给岁月盖了个章,把某个瞬间钉在了武清的坐标上。6月17日,武清郭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就加盖了天津武清机场道邮戳。
机场道的名字总让人好奇,这里有机场吗?禁不住好奇,上网查了一下。这里还真有个机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清还属廊坊地区时,这条道靠近一处农用机场。那会儿华北平原的农田里,常有小型飞机低空掠过,播撒农药、勘察墒情,机场道便是从市区通往那片停机坪的路。后来机场渐渐不用了,跑道成了晒粮的场院,可“机场道”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像个温柔的误会,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过的“飞天”记忆。
机场道不长,从南到北不过两公里,两旁的老槐树是看着这条路变老的。早年间,道旁多是砖瓦房,墙根下总坐着纳鞋底的老人,看邮递员骑着绿色二八自行车过来,车筐里的信件晃悠悠的。邮递员到了机场道邮政所门口,支起车,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沓信封,在柜台的印泥上按一下,“啪”地盖在信封右上角——那声音,和槐树叶的沙沙声混在一起,成了老武清人记忆里的背景音。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武清划归天津市管辖(1998年),区域经济加速发展,邮政网络不断优化。2005年,机场道邮电所因城市规划调整迁至相邻街道,但“机场道”邮戳并未随之停用,而是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邮戳被保留,继续在特定邮政业务中使用。这一现象在中国邮政史上并不罕见,许多因城市变迁而消失或更名的地名,往往通过邮戳得以延续其文化生命,机场道邮戳正是如此——它不再仅仅是邮政作业的工具,更成为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符号。
邮戳这东西,看着小,却藏着大乾坤。它不仅是邮政系统的“工作证”,更是地域历史的“日记本”。上世纪九十年代,武清划归天津,机场道旁的砖瓦房渐渐换成了小楼,邮递员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可邮政所里的那枚“机场道”邮戳,字迹依然清晰。如今再看那枚机场道邮戳,可轻轻一按,依然能在纸上留下清晰的印记——那是武清的印记,是时光的印记,也是每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心底最柔软的印记。
后来有了电子邮件,有了短视频,手写信越来越少了。机场道邮政所的柜台前,偶尔才有老人来寄明信片,说“给孙子留个念想”。盖邮戳时,老人会盯着那几个字看半天,说“这道儿我走了一辈子,邮戳上的名儿,比我记性还好”。其实何止是记性好。机场道上的树绿了又黄,路边的店铺换了又换,可“天津 武清 机场道”这行字,在邮戳上一站就是几十年。它记着农用机场的轰鸣声,记着自行车铃铛的叮当声,记着打工者的乡愁,也记着一座城悄悄生长的模样。
天津武清的机场道与机场道邮戳,看似平凡,却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与文化意涵,成为解读地方发展的微观切片。从农用机场的专用通道到城市主干道,从功能性邮政工具到文化记忆符号,二者的演变史,是武清区域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文化传承的典型实例。在网络化时代,手写信件日渐稀少,邮戳的实用功能虽有所弱化,但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情感却愈发珍贵。机场道邮戳,不仅是对地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文化根脉的守护。毕竟每一枚邮戳盖下的印记,都是时光在土地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年轮。天津武清的机场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