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机场

标签:
香港国际机场邮简纪念邮戳香港邮政邮票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370)香港国际机场
6月中旬刚过,收到了一枚寄自香港的邮资邮简,很是意外,看邮件正面只有收件人信息。翻看背面,才知道星凯老师去香港了。对当今的人们来说,邮简已经很陌生了,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邮政曾经发行过这种邮政用品,最近一次还是在1999年北京举办“中国1999世界邮展”的时候,发行了一套两枚,让“消失”了近四十年的邮简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但在国内使用的人很少,外国人很喜欢使用这种邮政用品。
虽然不知道星凯老师过境香港的目的,能得到一枚寄自港岛的邮件,也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曾经很长一个时期,我经常收到来自香港邮政的信件,都是香港邮票的发行公告。初看并不觉得珍惜,拆过之后散失了不少。后来有意将这些邮票发行公告保存起来,按照时间顺序保存起来,也成为一份难得的集邮文献。后来曾经一度中断,最近这两年又陆续收到了。自从加入了中国香港特区邮学会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邮学会的会刊,看着加贴了邮票的信封,也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因为信封加贴的邮票都是新发行的邮票。
香港,这座屹立于南海之滨的国际都会,始终以开放之姿连接世界,以独特之美镌刻记忆。在其纷繁的城市符号中,香港国际机场的钢铁羽翼、纪念邮戳的细腻纹路、航空邮简的轻薄纸张,与维港夜色的璀璨灯火、中环楼宇的天际轮廓,共同编织出一幅兼具现代韵律与人文温度的立体画卷。这些元素既独立成章,又相互交织,成为解读香港"通达全球、根植本土"特质的关键密码。还是在2004年时候,香港举办第十七届亚洲国际集邮邮展,有幸随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代表团参加了邮展活动,观看了高水平的邮集,聆听了集邮研讨会,因为主会场在会展中心,也就有机会参观了这里的各种设施。
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化时代的门户地标,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香港国际机场自1998年启用以来,便以"空港连城"的气魄重塑了香港的空间叙事。这座坐落于大屿山的超级工程,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节点,更是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具象象征——其客运量常年稳居全球前列,航线网络覆盖超过220个航点,每3分钟便有一架飞机起降,将这座城市与六大洲的角落紧密相连。当年新机场正式开通启用的时候,香港邮政还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但在内地反响最大的,却是与国际机场相配套的香港青马大桥小型张。
随着内地与港澳联系的不断加强,更多的交通形式,连接起了大湾区。香港国际机场与城市的连接不止于航线。通过港珠澳大桥、机场快线等交通动脉,它将大屿山与香港岛、九龙半岛乃至珠三角地区无缝串联,形成"海陆空铁"四维联运的立体网络。这种"内联外通"的特质,恰是香港作为区域枢纽的生动写照——从这里出发,1小时内可抵达珠三角主要城市,12小时内可飞抵全球半数人口聚居地,而转身向内,半小时便能投入维港的怀抱。
自97之后,香港邮政与内地邮政的合作不断加强,在不断拓展市场的同时,香港邮政始终恪守着自己的服务原则。看着邮简上的纪念邮戳,昂首起飞的飞机很熟悉,因为香港邮政在1998年机场启用之初,首枚纪念邮戳便以新机场航站楼为核心图案,背景衬以展翅的飞机与象征维多利亚港的波浪线条,既宣告着启德机场时代的落幕,也开启了大屿山航空枢纽的新纪元。此后,每逢机场扩建(如二号客运大楼启用、第三跑道落成)、周年庆典或特殊事件(如北京奥运会香港马术比赛航空保障),邮政部门都会推出主题纪念邮戳,其设计始终遵循"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戳面中央多为机场标志性建筑。
香港机场纪念邮戳的发行,往往与空港发展的重要节点紧密相连。与纪念邮戳相呼应的航空邮简,则以实用主义的设计承载着旅途的温度。这种预先印制邮资的轻便邮件,自上世纪中叶起便成为国际旅客的首选通信方式,而香港邮政发行的航空邮简,更以"一简融双景"的巧思著称:正面印有机场航站楼的极简线条画,背面则以水墨风格再现维港夜色——左半幅是中环建筑群的剪影,右半幅是九龙半岛的灯火,中间以粼粼波光相连。旅客在登机前匆匆写下几句见闻,盖上当日的机场邮戳,便将香港的空港活力与港湾风情一同寄往远方。这种"即时性"与"纪念性"的结合,让航空邮简超越了普通邮件的范畴,成为流动的城市明信片。
机场的钢铁架构与港湾的柔波灯火,纪念邮戳的清晰印记与航空邮简的模糊字迹,中环的摩天大楼与维港的自然曲线——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实则通过"流动"与"连接"的共同内核,编织出香港的完整叙事。
从空间维度看,它们构成了一条从"远方"到"本地"的情感动线,旅客在机场的喧嚣中接过航空邮简,在万米高空的静谧里写下对维港的想象,落地后沿着机场快线穿越隧道,当列车冲出地面的刹那,窗外突然展开的正是邮简上印着的那片港湾。而当他们站在中环的天桥上仰望高楼时,口袋里或许还揣着盖有机场邮戳的回执,提醒着"世界很近,香港很美"的真实体验。
从时间维度看,这些元素又共同构成了香港的"集体记忆档案",机场纪念邮戳的每一次更新,都记录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迭代。航空邮简上的图案变迁,折射着维港两岸的建筑生长。而中环的天际线与维港的夜色,则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变与不变"的平衡,变的是建筑高度与灯光技术,不变的是山海相拥的地理格局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当最后一班航班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当最后一封航空邮简带着当日的邮戳启程,维港的灯火依然在夜色中闪烁,中环的写字楼里仍有灯光亮至天明,最终在"香港"这个名字下汇聚成河,既流淌着全球化时代的速度与效率,也沉淀着一座城市与山海相守的温情与诗意。
前一篇:梦中的朱家角
后一篇:大连大同街的大连美术馆